崔澈将水军交给嫡长子,将来南下,崔弃疾是要承担重要角色的。

二哥崔彦宗如今在辽东坐镇,前些时候传回捷报,据说是打退了高句丽人的一次进攻。

但明言人都知道,真正指挥战斗的是老将王当万,而非年仅十八岁的崔彦宗。

毕竟就连苏定方、程咬金这些后世名声赫赫的大将,在这个年纪,崔澈也只是发挥他们的长处。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都有一身好武艺,正是胆气又壮,不知畏惧的年纪,用作冲阵、袭城之将正合适不过。

此前崔澈拔苗助长,让年仅十六岁的苏定方独领一军,便吃了大亏。

故而崔彦宗名义上为辽东总管,总揽辽东军政,但崔澈在大漠之战后,便严令禁止崔彦宗干预军事。

可以向老将军王当万请教,但不能指手画脚。

崔弃疾与崔彦宗敢不回来,而先前被崔澈押回晋阳的崔彦卿也有了新的差事。

便是作为使者,跟随使团前往库莫奚,替崔澈探望患病的阿会鲁苏,同时与阿会鲁苏商量采购军马之事。

崔彦卿如今眼看着要满十八岁了,也不能总是将他看管在府中。

崔澈辛苦创业,崔彦卿作为其子,自然也得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崔彦卿的问题从来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他先前展露了夺嫡的野心,才被崔澈捉了回来。

如今经过杨丽华一番教导,崔彦卿也从父亲雷厉风行的手段中,认识到大哥作为嫡长子的地位不容动摇。

纵使崔弃疾天不假年,凭着父亲对嫡长孙的喜爱,将来只怕也是要传位给崔獾儿的。

想通了此间种种,崔彦卿终于放弃了夺嫡的念头,安安心心为其父奔走。

隆冬季节,漠南风雪大作,老哈河的河面上凝结了厚厚一层冰。

崔彦卿结束了在库莫奚的任务,正与大哥的结义兄弟阿会哥耶道别。

他在看望过阿会鲁苏的病情后,也确认对方确实是病重难行,而非心怀不轨,不敢往朔州拜谒其父。

收购军马之事,阿会鲁苏尽数交给了阿会哥耶,由他与崔彦卿商定。

阿会哥耶有意讨好崔澈,但作为未来的继承人,也不敢卖得太多,伤及部族利益,惹得贵族与部民失望。

经过一番协商,最终敲定东隋溢价收购库莫奚军马五万匹,以海盐折算。

虽说是溢价,但如今海盐价格可谓是一跌再跌。

究其原因,还是西隋在丢失了青州等地的盐场后,又在江南沿海地区开辟盐场,晾晒海盐。

杨坚一朝,青州等地的盐场开了也有二十多年,期间,朝廷早就掌握了海盐工艺。

杨广又怎么可能让崔澈一人坐享盐利。

只是原本青州等地海盐的产量,就要靠对外贸易才能消耗,如今又新开江南盐场,供大于求,如今贩盐,几乎无利可图。

这也是崔澈如今财政拮据的原因。

但相应的,平民百姓却也因此得了实惠。

只不过江南的海盐难以销往库莫奚、契丹、高句丽等地。

毕竟从江南走海路送盐,一来路途太长,风险太高。

其次,崔澈在青州安置了一支庞大水师,用以防备江南舰船从海路来攻,江南的贩盐船也难以避过青州水师的检索。

故而,江南的海盐运不来东北,青州的海盐在库莫奚还是受欢迎的。

食盐不仅人要吃,牲畜也少不了。

而海盐以低廉的售价,形成价格优势,早就冲毁了库莫奚、契丹、高句丽等地区自产的食盐销售体系。

因此,崔彦卿溢价收购军马,却以海盐折算,对于东隋、库莫奚两家来说,彼此都不吃亏。

毕竟江南的海盐运不来北方,而青州的海盐也送不去西南边夷。

崔彦卿与阿会哥耶在拉哈河畔依依惜别,随即便从老哈河的冰面上走过,继续东去。

他此行的任务还有一条,便是往契丹八部巡视,彰显存在感,免得契丹八部忘记了曾经被崔澈支配的恐惧。

虽说银鞍契丹直与皮室军如今与契丹八部切断了联系,成了内附的契丹人,但不等于崔澈便要置契丹八部于不顾。

只不过是如今忙着国内战争,无暇来到东北草原罢了。

跟随崔彦卿一同去往契丹的,除了他的妻妾以及随行护卫以外,还有一名五岁的奚族少年。

正是阿会哥耶之子。

此前崔澈便与阿会哥耶提过,让其子往晋阳为崔獾儿作伴。

阿会哥耶之所以拖延到现在,并非他舍不得儿子,而是兄弟们反对罢了。

崔彦卿在来到库莫奚后,转述崔澈之意,问责阿会哥耶为何迟迟不将其子送去,这才堵住了阿会鲁苏其余诸子之口。

崔文君是第五女,嫡女,第四女应该是崔文娟,已经更正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