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陇右北道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圈子,自然不在崔澈的考虑之中。
陇右南道可供崔澈选择的,共有五条道路,分别是陇山北道、陇关旧道、陇关新道、咸宜关道以及直线距离最短的陈仓狭道。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就有记载,曹魏名将张郃率领步骑五千为先锋,夏侯渊督粮在后,便是经由陈仓狭道西进,在渭水与马超大战。
陈仓狭道基本沿渭河河谷西行,渭水河谷弯曲狭窄,水流湍急,两岸又都是悬崖峭壁,路途险阻,时通时断。
故而这一看似最近,实则最难走的道路,被崔澈所弃。
他麾下三万精骑,十五万军马,根本不可能穿越陈仓狭道。
崔澈在与李渊商议后,最终决定走陇关旧道。
陇关旧道由雍县向西北而行,抵达汧源县(今陕西宝鸡市陇县),再由汧源县西进,过固关、安戎关、大震关等关隘,翻越陇山抵达陇右。
汧源县过去属陇州,为陇州州治。
大业三年,也就是去年,杨广废州设郡,陇州被废,汧源县也被并入了扶风郡。
在李渊举郡而降后,崔澈以扶风郡为岐州,汧源县自然也就归属了岐州。
既然定下了要走陇关旧道,崔澈也没有藏着掩着,他向李渊诚挚请求道:
“小婿的来意,想必岳翁已经有所猜测,吐谷浑假借崔某之名,兴不义之师,在陇右大造杀孽。
“崔某身为汉家子弟,不忍同族受异族欺凌,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出兵救援陇右军民。
“岳翁久居关西,广聚人脉,欲救陇右,非得岳翁出面,为我劝降沿途关隘不可,还望岳翁不辞辛劳,能与小婿同行,则崔某万幸,陇右军民万幸。”
所谓听命于人,身不由己,李渊如今归顺崔澈,哪怕是他名义上的长辈,但也不能拒绝崔澈的请求,只能硬着头皮,勉为其难的答应下来。
崔澈闻言大喜:
“能得岳翁之助,陇右唾手可得!”
实际上,崔澈所言,并没有夸大其词。
陇关旧道沿途的固关、安戎关、大震关等关隘,或是归于李渊管辖,如今已经随他改旗易帜。
或是守将与李渊有旧,其祖父李虎是关陇集团奠基人贺拔岳的左膀右臂,在关西人脉之深,难以估量。
当天,李渊即与崔澈北上,他暂时离开,岐州的政务尽数交由仁寿宫监裴寂代为处置。
而李渊的妻子窦氏,则继续留在雍县,抚育儿女。
李渊并不是孤身一人跟随崔澈前往陇右,同行的还有李渊的堂弟李神通,以及李渊的堂侄李孝恭等人。
此前李渊在雍县起事,以归顺崔澈,宇文述等人大肆搜捕李渊在大兴的族人,李神通等人便逃亡到了雍县,寻求李渊的庇护。
在崔澈抵达雍县后,李渊便向崔澈引荐了这些同族,还笑称是举贤不避亲。
崔澈对于这些原时空的初唐宗室名将,也是久闻其名,故而尽数将他们收在麾下。
只不过暂时没有具体的官职派遣,而是暂时留在身边,等对他们的才能与心志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后,再给这些人安排合适的职位。
李道宗时年九岁,还没到从军的年纪,已经更正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