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菜让厨房婆子跑腿就成,偏生自己要出门去逛,看冻破了你的皮。”
龄官笑道:“晴雯姐姐,你是不知道,越是大冷的天,厨房才是最暖和的地方。
我以前在姑苏戏班的时候,冬天虽没神京这么冷,但是那边冬天潮湿,寒气只往骨头缝里钻。
穿再多的衣服都挡不住,只有坐在炉火前才最受用。”
晴雯笑道:“这院子里到处是熏笼火盆,还不够你取暖,也值得你去厨房取暖,说出去笑掉大牙。”
龄官笑道:“哪里是特意去取暖,三爷得了上好鹿野鸡,我去厨房帮着烧了两个菜,三爷必定会爱吃。”
门口人影一闪,豆官不知哪儿窜出来,问道:“今天有什么好菜,快让我闻闻,香不香。”
晴雯笑骂道:“半大的丫头喂不饱,听到有好吃的就撒欢,姑娘家家也不知害臊。”
豆官对晴雯的调笑,半点都不在意,走到热手笼屉前,掀开最上门一格。
见到里面一盘红嫩晶莹的肉菜,色泽诱人,浓香扑鼻,眼睛一亮,发出赞叹,小手就往笼里伸。
龄官站起身子,打了一下豆官小手,及时制止她的举动。
笑骂道:“多大的丫头,还这么冒冒失失,笼屉里都是热水,也不怕烫着,等三爷回来再吃。”
豆官不服气的说道:“即便现在不能吃,也先端出来摆桌,看着也好解馋,我都饿了死了。”
龄官笑道:“大冷的天气,菜肴出了笼屉,失了热气就不鲜嫩,瞧你这馋嘴样子,迟点吃还能饿瘦了你。”
两人正说着话,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脚步声,紧接着便是贾琮清朗的嗓音。
“豆官,你既饿的厉害,今日可要多吃两碗饭。”
豆官俏声欢呼:“三爷回家了,龄官赶紧把菜摆出来,可不能把三爷饿到了。”
晴雯拿筷子在她发髻上敲一下,笑骂道:“人小鬼大的东西,哪里怕饿到三爷,饿到你自己才是真的。”
英莲听到贾琮声音,也从书房里出来,几人刚端菜上座,刚巧五儿平儿也从西府回来。
两人前脚回来,芷芍后头跟着进了院子。
只说在南坡小院用过素斋,不再入桌吃饭,又和贾琮说了几句,便进了正房整理东西。
……
众人正团团围了一桌,听到院门处传来脚步声。
回头看去却是迎春进了院子,穿淡蓝缎面折枝玉兰圆领袍,米白色裙,身上披大红撒翻毛斗篷。
寒风卷动斗篷,头上累丝嵌珠凤钗,宝光晶莹,微微闪动,更衬得姿容俏美,仪态静雅,落落大方。
她身后还跟着丫鬟绣橘,手上提着明瓦防风灯笼。
贾琮笑道:“二姐姐这时候怎有空过来?”
迎春笑道:“昨儿我就没见到你,听说你在外头吃酒,回来时辰都晚了,今天特地过来瞧瞧。”
贾琮问道:“如今正在餐点上,二姐姐用过饭了吗?”
迎春笑道:“还没用过呢,干脆在你这里吃过,我们正好说说话。”
贾琮连忙让晴雯加了碗筷,姐弟两个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因东府一位掌勺厨娘,是从南方买的人口,日常善做南菜,龄官也做惯精细苏菜。
上桌菜肴又用贾琮得的野味,都是少见的上好材料。
几盘鹿肉菜式,一大碗野鸡羹汤,烹制色泽鲜亮,浓香扑鼻。
迎春笑道:“午时在荣庆堂吃过一顿鹿肉宴,我们东府厨娘的手艺,比起西府还要好上一些。”
贾琮笑道:“鹿肉虽好,嚼头劲道,老太太上了年纪,只怕不太受用,做成羹汤更好些。”
两人随口聊了几句鹿肉宴的事,至于宝玉在席上的做派,迎春自然半句都不提。
省的污了自己兄弟耳朵,搞不好还要白白生气,着实太不值当。
贾琮问道:“二姐姐,库里还有多余的香水、香皂、牙膏牙刷等物件?”
迎春说道:“日常姊妹虽常用,西府那边也送出去一些,应该还剩下不少,琮弟问这些作甚?”
贾琮笑道:“今日吃的鹿肉野鸡,便是承了一份人情,总要拿些回礼相送才好。”
迎春说道:“这事情好办,也不用你来操心,明日我帮你备上一份,叫管家替你送去即可。
中午老太太还说,你这朋友是懂行市的,隆冬腊月能猎这些野味,可是不太容易的。
还问是京中那家勋贵子弟,说不得老太太还能认得他家长辈。”
贾琮笑道:“这人不是京中勋贵子弟,是草原上来的人物……”
……
迎春听了稀罕,说道:“琮弟怎会认识草原上的人,我和姊妹们虽在内宅,但也知道些外面的事。
听说朝廷和蒙古人在九边对峙,说不得就要开战,如今城里来了许多草原人,说是要和大周议和。”
贾琮说道:“我被皇上委任议和掌记之职,以后要和这些草原人打交道,不过礼尚往来罢了。”
姐弟两个用过饭,又喝茶闲聊片刻,天色渐晚,贾琮才送了迎春回去。
他回来后便去了书房,找出前几日搜罗的兵部邸报,上面汇集最近一月九边各镇卫戍军情。
邸报内容来自各边镇军情奏本,由兵部整理抄录,朝堂小范围内流转,作为九边战事应对筹备参考。
能接触到这些兵部邸报,只有皇帝御前、内阁、兵部、工部、户部都相关衙门主官和次官。
原本按贾琮的官衔品级,还接触不到这类军情邸报。
但他身为工部火器司监正,在工部的位置十分特殊,即便尚书李德康也无权节制。
火器司所有事务直接受皇帝指派,这就让他在工部的地位有些超然。
李德康和贾政是多年同僚,对这位过份年轻的下属和晚辈,一贯十分亲和礼遇。
有次贾琮入李德康官懈,商议火器工坊营造材料事宜,看到他书案上的兵部邸报,不免多看了几眼。
李德康见他感兴趣,每次兵部下发军情邸报,都会誊抄一份给贾琮,也算做个顺水人情。
贾琮注意到从十一月上旬开始,根据兵部邸报消息,残蒙对边镇的袭扰明显下降。
到了十一月下旬,残蒙对边关村镇的偷袭抢掠,几乎完全消身匿迹,此时也正当残蒙使团入京议和。
最近一份军情邸报,来自于九天前,于残蒙部落临近的大同、宣府一线,风平浪静,毫无波澜。
只有边军斥候出关巡弋,偶尔汇报边关五十里之外,有残蒙千人队零星调动。
大同、宣府两镇总兵府密切关注,但至今并未发现异常。
贾琮来回翻阅几分邸报,只是眼前这些零碎信息,一时并不能理出头绪。
看到窗外夜色渐深,他收拾好东西,让英莲也回去歇息,出了书房便回了主屋。
轻轻推开门户,见房中烛台辉亮,通明摇曳,床帐轻悬,锦被生光,倍感温馨。
见芷芍端着炭盒,往熏笼里添加银霜炭,火红炭火映照,俏脸粉嫩,娇美无限。
她见贾琮回房,连忙将炭盒放回原处,在盆架上用水净手,才帮贾琮解带宽衣,更换寝衣。
最后才去了妆镜前,卸掉钗簪首饰,解开发髻,对着妆镜梳理秀发。
镜中看到贾琮坐在床边,饶有兴致瞧自己梳妆,不由自主对镜一笑,嫣然生姿,愈发楚楚动人。
贾琮说道:“最近衙门太忙,休沐日都没在家,好些天没去看完师太,她身子都还安稳吗?”
芷芍说道:“师傅最近吃睡都好,旧症也都平复,身子挺好的。”
只是城郊传来消息,牟尼院已修缮完毕,师傅说等油漆墙灰晾晒几日,腊月初十便要搬回去住。
我本来想留师傅过完年再走,可师傅说叨扰许久,也该要搬过去了。”
贾琮听出芷芍话语中不舍,站起走到她身后,说道:“师太是佛门中人,喜好佛院清净,你便顺她的意思。
我算着腊月初十正好休沐,那日我陪你送师太和妙玉姑娘回去。
等到过年的时候,你真要想念他们,我们再接她们回来便是……”(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