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董其昌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因为他身上的事情,很快就会多起来。

二月二十五日,会试进士科的名次,已经草拟出来。

虽然还没有正式公布,朱由检却拿到了草榜。

看到刘理顺榜上无名,他已经皱起了眉头,待到让锦衣卫统计司统计一下后,他更是大怒起来:

『上榜贡士,大多是官宦之后。』

『祖上三代没有出过官宦的,只有两三成人。』

『这样还如何体现科举的作用,缓和社会矛盾?』

对科举的作用认识得很清楚,朱由检知道除了用相对公平的方法录用人材外,科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各个阶层流通,缓和社会矛盾。

只要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存在,很多下层就始终抱着希望。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暴力反抗。

如果这个作用丧失了,阶级就会固化,矛盾也会增多,加剧社会动荡。

昔年南北榜案,就是因为南方士人完全不给北方人机会,才让太祖大怒,发起一场大案。并且影响到之后的科举,定下南北中三卷。

可以说,大明的人对科举认识得非常清楚,知道这不完全是看才学,更多的是治理天下的手段。

不过他们对阶层流通的认识还是不及朱由检,在举行会试的时候,朱由检就给刚组建不久的锦衣卫统计司下令,让他们统计之前各科进士,把这些进士的上榜年龄、出身、履历等等,全部统计出来。

如今看到祖上三代白身的贡士只有两三成,相比嘉靖、隆庆年间的四五成只有一半。朱由检顿时勃然大怒,对现在的科举考试很是不满:

『明明是糊名的,却能精准地录用很多官宦之后。』

『看来科场之上,有很多分辨的门道啊!』

这些门道,可能是家族里面传的,也可能是书院老师教的。形成了一种风格,能让阅卷的人看出来。

没有受过熏陶的平民后代写的文章,在这些人看来就有所谓的“穷酸之气”。被考官们排斥,降低录取机会。

所以祖上三代白身的进士越来越少,远远不如以前。

对朱由检来说,就是上下层流通的渠道,缩小到只有以前的一半。

这意味着科举缓和矛盾的作用在降低,远远不如以前。

所以他的心中,已经有了改变科举内容的想法,用更多的客观题,代替主观评判。

但是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情况是,这一科的会试上榜名单,需要他做决断。

是要这样认了,还是重新评卷?

心里咽不下这口气,朱由检想了很久,召来主持会试的施凤来、袁可立、郭允厚道:

“为了避免有人滥竽充数,也为了避免遗漏人才,这次的会试阅卷要谨慎点。”

“袁卿和郭卿虽然是主持明法科和明算科,但是对进士科也不能完全不管。”

“你们三个把正榜副榜的试卷全部糊名重新评判。”

“被录为贡士的举子,至少要有两位卿家认可。”

“只有一位卿家认可的,要进行再审。”

“如果都不认可,那就黜入副榜。”

乡试会试考试,都是有正榜副榜的。用以在正榜录取的人出现问题时,及时递补人员。

朱由检这次就是把正榜副榜打乱,让三位考官重新评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