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是“昆靡”的简称,是孙语音,在古昆莫、突厥语或今天的维吾尔及哈萨克社会中,“昆靡”可以解释为“天子”,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靡”一字)
不过尽管同祖同族,但乌氏和乌孙的关系一如秦赵一般,两国之间的关系不说是睦邻友好,也可以说是不共戴天了。
乌氏国认为乌氏正统在己,乌孙国不过是叛逃的自立者,而乌孙人则是认为乌氏国是臣服于秦国的软骨头,是背弃了祖先荣耀的叛徒,而他们则受到长生天庇佑,故而能屡战屡胜在祁连山草原建立不逊色于巅峰时期的乌氏国的强大国度!
而为了与那群臣服于秦国的懦夫有所区别,故而取名乌孙。
乌氏正统在乌孙!
这就是乌孙国人最真实的想法!
因而,哪怕原本打算靠撒币鼓动乌氏国人给秦军带路的乌氏倮还没行动,乌氏国人就纷纷请愿为秦军马前卒。
那名年岁稍长些的乌氏族人甚至握住了曹参的手激动地表示:“这位将军,请你告知蒙将军,不论是谁要揍乌孙那帮瘪犊子,我们乌氏国都要帮帮场子!”
不过,这话属实是有些谦虚了。
乌氏国如今半牧半耕,说实话真当草原牧民们喜欢过那居无定所时常为生存犯愁不得不南下劫掠的生活么?
谁不想过太平日子,自从乌氏国主与秦惠文王结拜为兄弟后,就开始被秦国一点点同化了,尽管得到了更多的草场,但依旧是迷恋上了那种仅仅靠耕地就能生活的安居乐业的日子。
虽说谷物没有肉食鲜美,但却能填饱肚子啊!
之所以还保持半牧,也是为了给秦国提供战马。
而半牧半耕的乌氏国人,居然还能发动两万乌氏国人来为秦军马前卒,这几乎是将族中还熟练掌握马术的青壮都派出来了。
这得是怎样的深仇大恨啊!
一时间,蒙恬、冯毋择和曹参等众将也不由腹议着,但终归还是接受了乌氏国的好意,并令人为乌氏国人赶制了一面黑色旌旗,上书“义从”二字,取归义从命之意,号曰“乌氏义从”。
而后秦军一连休整了两日,两万乌氏义从与五万黄金火骑兵出北地郡,踏上了中原王朝从未大举踏入的土地!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