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谢雨楠是人族年轻一代天骄,最具天赋,背景最大,上限最高的。
如此自然招蜂引蝶,走到哪都备受瞩目。
不时,一个身穿素黑色长的男子走了下来。
他身材不算太高,容貌清瘦,眉毛粗壮,双目炯炯有神,行走之间仿佛有虎啸龙吟之声。
一个凡人,毫无修为的凡人。
“三清山,大道途,我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来。”
男子望著远方犹如天柱一般的灵峰,几乎是望不到顶,只能隱约看到半山腰的云雾。
凡人短视,他们连灵峰山顶都看不到,却妄图在发展了十几年后超越修土。
谢雨楠上前两步,拱手作揖道:“易州牧,我等早已等候多时,还请隨我上山。”
州牧,八年前城改之后设立的职位,其职能就是一地主官,理论上与天尊平级。
如此也激发了更多无法修行之人走上仕途,在修行之外博得一番成就。
面前这个男子就是其中的依者,优秀到自己那位圣人师叔都要召见。
此人本名易宗,出身於寒门,家道中落,但尚可读书写字。
原本是太一城下属的一座小城县官,后来赶上了城改的官吏考核,一路平步青云干到了州牧。
“遵旨。”
易宗拱手作揖,隨即登上了仙家宝船,无视三清大阵禁空,长驱直入来到了最中央的玉皇宫。
宝船並未停靠,只射下一道灵光將易宗送到玉皇宫外百丈。
易宗愣在原地许久,似乎要將玉皇宫每一片琉璃瓦映入心神,每一步迈在脚下青石上都仿佛踏著云朵。
太高了,高到令他害怕。
易宗在来之前已经见过不止一个修行大能了,便是执掌太一州的文尊他也见过。可从未如现在这般激动、仿徨、敬畏。
因为这是真正的天下之主,真正的神仙帝王。
一个修士的强大与否能用修为评判,而端坐於玉皇宫那位是一个个公示申文里感受。
玉皇宫一纸文书,便是天尊也得低著头过去谢罪。
这条路是天路,只要走上去就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
易宗一步步靠近,最终一步跨过了门槛,一抹明黄的光芒照来,使得他微微眯眼,隱约间一道身影端坐於尽头。
身影渐渐清晰,身著道袍,木头髮簪竖起头髮,样貌平平无奇,嘴角含著轻笑。
他嗓音平和问道:“你是易宗?”
易宗足足愣了半响,才慌忙行礼作揖道:
“卑职便是易宗,太一州人士。”
“我看到了你的功绩,也看到了你的能力,若论天下治世者,你无出其右。”
顾温开门见山,简短的一言让易宗愣然,低著头不明所以。
这类的话术都出於手下人的恭维,可面前这位可是货真价实天尊之首,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难得我真要飞黄腾达了?
他难掩心中激动,道:“一切都是天尊所赐,若非尊上卑职只是一介凡人,
岂能等大宝之殿。”
“我的功劳只占一部分,你的能力才是你脱颖而出的原因。”
顾温没有否认自己的作用,似閒谈一般问道:“你可想过问鼎?坐一坐我这个位置?”
“卑职自然是有为天下建大同之志——”易宗下意识回答,话到嘴边又惊出了一身汗。
当即想跪下谢罪,却发生身体不受控制顾温安抚道:“不用紧张,我用不著嚇唬你一个凡人。我意图在州牧之上,
再设立一个职务,代替我统管各州城主府。”
易宗很快冷静下来,道:“若是如此,卑职一介凡人岂能使唤得听天下?”
遇上这天大的好事,不仅没有激动请命,反而直击根源。
顾温心中讚许,回答道:“华阳云渺二位天尊会协助你,也不是让你管宗门,所以问题不大。”
“您要去闭关了?”
易宗敏锐察觉问题,面上多了一分不舍。
修士一次闭关,再度出关恐怕自己就已经死了、
这是他第一次面见顾温,可这十年里又都是在对方羽翼下生活。如果没有顾温,他什么都不是。
天下官吏,无不奉玉清为神祗。
顾温摇头道:“我要离开。”
“去哪?”
易宗近乎冒犯一般追问,而顾温很宽容,耐心回答道:
“去天外天,如果顺利以后可能都不会回来了。所以我想把这天下交给你,
让你来延续天下大同的道路。”
此刻,易宗已经全然没有即將问鼎的喜悦,
他沉默良久,问道:“您走后,这天下大同还会存在吗?”
“百年內不变,百年后那只有天知道了。修行大能不屑於与凡人爭夺薄利。
而宗门子弟与其裙带门阀我管不了,只能保证道宗依旧是你最大的依靠。”
顾温嗓音悠然,起草法旨,册封易宗,授予神器。
天象涌动,一股玄黄之气落於易宗天灵盖。
顾温走下高台,拍著易宗肩膀,笑容柔和道:“不用太紧张,也无需畏惧,
你的能力远在我之上。”
如他所说,他与师傅不同在於,师傅是在开闢出真正的大同。而顾温只是想提供土壤,把沙子变成泥巴,如此才能种出果实。
而如今也到放手的时候了,具体能长成什么样且看后人造化。
他得找一个合適的接班人,面前这个小伙子就很適合。
易宗,当今天下赋税制定者,能把税收到宗门头上,还不引发动乱。
古往今来收钱是最难乾的活,能把这个活干好,那么就能把天下管理好。
至於再进一步的事情,由不得顾温来定,也不是易宗一人之能。
三日之后,易宗被玉清天尊选为共主,代行玉皇宫之权,天下譁然,风云涌动。
顾温暗中观察,见易宗借用职务各方借力摆平种种事情,迅速掌握权力之后便收回了目光。
一个凡人掌握大权不是问题,只要有道宗背书即可。
这也是一种必要的改变,修士的时间观念是不合適治理天下的。
顾温来到李云裳的別院,匯报了近况。
“你心里有数即可,为师就不过问了。”
李云裳似乎是想通了,不再过问天下大同,道:“最近建木有异动,估计是快了。”
“多久?”
“短则三年,快则十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