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想像,盐丁们要把滷水挑过来一一浇灌到这些盐槽中,等待其结晶后又要把盐粒刮起来装好。这无疑是一件十分消耗人力的工作,而这仅仅是明代晒盐工艺中的最后一步。
林海接著又去看那些盐田,只见每一块盐田四周都垒砌著略高出中间地面的石块,其间挖有引海水灌入盐田的沟渠。此时这些沟渠中並没有水,估计是只有朔望潮那样的大潮才能让海水流入,湮浸池中盐泥。
大多数盐田里都有一把丟在盐泥上的木耙,林海来时看到的盐丁劳作画面就像农民锄地差不多,看样子是要在退潮后將盐泥翻耙曝晒一阵子,才能用於后续的生產。
除此之外,每一块盐田中间都挖有两个一高一低的池子,这个林海就看不大明白了,不过他猜测应该是用於生產高浓度滷水的,也就是晒盐之前的工序……
就这么不得要领地看了一会儿,终於又有人出现了,来的是两个壮小伙。两人皮肤都黑的跟炭一样,一个手上拿著鱼叉,一个拿著锄头,显然是受村民们委派来探明情况的。
“你等是什么人,来这里作甚?”那两个小伙走上前来,其中一人开口问话,说的却是闽南语。原来海南的汉人大多是隋唐时期从福建迁来的,因此本地流行的並非粤语,包括琼州海峡北边的雷州半岛也是说闽南话。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我是福建漳州的海商,不小心被风吹到了这里,你等可有吃食卖给我们?”林海直接摸出一锭银子,派人递了过去。
林海之所以要来临川盐场,其实也是想看看这年代的晒盐工艺,金河国如今的人口已经有十万之眾了,每年需要吃掉一百多万斤食盐。
由於宝岛北部潮湿多雨,根本没法晒盐,所以金河国的食盐目前也完全依赖於从福建进口,目前大概是每年费一万多两银子。
当然这些银子並不是完全由会友公司出,从福建进口的食盐在金河国销售也会產生一些收入。但为了百姓的食盐自由,林海一直把金河国的盐价控制在福建同等水平,收购、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完全由公司承担。
最⊥新⊥小⊥说⊥在⊥⊥⊥首⊥发!
隨著大规模移民的开启,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金河国必须要能自己產盐,这样才能既让百姓吃上平价盐,公司又不用承担財政支出,搞得好的话还能大幅增收。
毕竟盐业的利润在那摆著,林海在后世曾去过鶯歌盐场,那是四百年后天朝南方最大的海盐厂,无论是海水盐度还是光照条件都是上上之选,但在这年代似乎没有得到利用。
鶯歌海盐场位於后世的乐东县黄流镇金鸡岭,离崖州古城也就120里路,这年代应该是属於崖州治下的。
林海既然已决定把许心兰和杨策派到崖州,那么除了铁之外,盐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