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某虽是陕西人,却也知道大同人的好名声。想当年土木之变,也先带着朱祁镇那狗贼至大同,定襄侯郭登将军拒之门外,告诉也先,你这皇帝过期作废了。随后率领咱大同军民,屡败敌寇。董某虽不敢自比定襄侯,但也能效其万一,便把当年定襄侯说的那句话放在这里: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
董学礼在台上讲得慷慨豪迈,台下的大同军民也是群情激昂。大同反正的时候,他们杀过清军,当然不相信情况破城之后能放过他们。大同是边镇,董学礼和左勷带来的战兵虽然不多,但本地百姓多为军户子弟,执戈上阵保卫家园,战斗力也不弱。
另一时空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董学礼的人品有多烂,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他还真没什么黑点。另一时空的董学礼舍了自己的家小叛顺降清,最后做到湖广提督,茅麓山之战前李来亨的对手就是他,但是降清之前的董学礼,并没有什么血债,对待老百姓也不过就是比较粗暴地征粮征饷,没有屠杀过,而且能力也十分出众,否则也不会在顺清两朝都受重用了。
董学礼此番带来三千宁夏兵,都是跟随他多年的家乡子弟兵,这些明朝边军中的精华力量,已经经过了重新武装,重新分配土地,在粮饷充足的大同城里作战,战斗力极有保证。左勷带来的左家军就更不用说了,战斗力一直是明军之冠。至于姜琳麾下的大同兵,本来就很能打,现在又和清军结了不死不休的死仇,绝对可靠。
这三个另一时空的叛徒,此时齐心协力,同仇敌忾,英勇无比。因为此时,绝大部分有正常判断力的人都不相信最后的胜利者会是皇太极。包营的主力正在偏关、保德一带集结,曹营也在部署对太原的进攻。另一时空,姜瓖在得不到南明支援的情况下尚能守大同一年,董学礼又有什么不能守的。
另一时空明末清初的山西发生过两次影响全国战局的守城战,一次是陈永福守太原,一次是姜瓖反正。论守城的能力,陈永福还要在姜瓖之上,可是姜瓖能守一年,陈永福却只守了二十天。
太原保卫战之前,李自成将大批山西士绅强制搬迁到西安,陈永福又杀掉了太原的宗室男丁一千多人,这种办法的确有用,使得山西的中部、南部士绅叛乱的规模比直隶、山东小得多。可是,就算没有人搞破坏了,顺军的组织能力也还是无法有效把老百姓动员起来。陈永福在太原,只是单纯地用佛郎机时代的旧守城技术对抗装备红夷大炮的清军,纯粹是武力的较量,陈永福的兵力和战术都不及对手,自然会落败。
而大同保卫战中,姜瓖却能动员老百姓。不是姜瓖多厉害,而是靠大清的衬托。大同百姓自知城破必死,再加上大同是边镇,民众的组织力本来就比太原高,所以能够全城一心,而姜瓖当了几年汉奸,对清军的战术也摸得门清,战绩比陈永福好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的大同百姓,同样认为清军破城后一定会屠城。虽然皇太极和豪格这次都没有打算屠城,而且也宣传投降不杀,但是晋陕一带的老百姓,对洪承畴那套“投降不杀”见得多了,大明朝廷的信誉是狗屁,大清难道就更可靠?谁也不相信豪格说的话。
红夷大炮毕竟不能真把城墙打碎,纳敏夫好歹也是穿越者,他的部下对于战术的发展方向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的,紧急改建的大同城虽然和棱堡根本就是两码事,但防御性能也比另一时空姜瓖守的那个大同城更强。清军炮火能破坏一部分防御工事,但是登城还是登不上去。至于挖掘、爆破,同样难以奏功,城中有十分强悍的近战部队,可以出城反击。在几百人对砍的战斗中,就算是原来的明军也不见得输给清军,现在这些加入包营的前明军就更不用说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