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大同的清军已经增加到了五万余人,目前来看,仅凭包营的兵力是根本无法为大同解围的。
大同守军还在坚持,清军成天在城外掳掠人口,在这种局势下谁敢投降?就算能活命,也是被抓去辽东做奴隶,未必能活几年,还不如拼一拼。
“包营还在持续滋扰我们,连保安堡、镇河堡一带都出现了他们的游骑,哪怕有一千人抵达孤店,渡河威胁白登山,后果大家都清楚吧。”豪格扫视了一下帐中诸将。
大家当然都清楚,所有人的生意都在那里呢。
“目前宁武在包营的控制之下,根据之前的侦察,贺珍的主力应该集结在马邑。雁门关尚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山阴县现在是无人控制,敌人已经攻击应州两次了,如果应州守不住,我们和太原方向的联系就要被切断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决定直接攻击马邑。请叔父继续坐镇大同,我和七伯同行。”豪格的情绪不是太好,这些天看起来没好好睡觉。
大家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你是主帅,你说了算。要说打闯营,大家心里得打个突,但是对于包营,清军还是很有优越感的,什么包从胥,一个蒙古人而已,之前打过几次,也不见他如何厉害。
清军出动了约三万兵力,清军还没怂到认为自己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都打不赢包营的程度。大同到马邑的路程大约是二百四十里,清军计划三天走完,直接打贺珍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的马邑城中,贺珍的情绪也不太好。这段时间他和清军交战,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贺珍之前只是个中层军官,让他指挥三千人,他手拿把攥,让他指挥三万人,他真有些心里没底。
他倒是想到了一个很古老的故事: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是怎么设计的,怎么失败的,贺珍倒是不关心,但有一点他记得很清楚:最后汉武帝杀了提出马邑之谋的王恢背锅。
在杀大臣背锅方面,汉武帝和崇祯倒是很有共同语言。贺珍想的是,如果自己打输了这一仗,又活了下来,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
纳敏夫会亲统大军来救大同,如果还不能解围,他会集结精锐,对清军营地进行决死突击,要是决死突击失败了之后他还没死,他会到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那里求爷爷告奶奶地搬救兵。
有这个预判做基础,贺珍心里就有底得多了。
“探马回报,清军已经在今天早上出城,以他们的速度,少则两天,多则四天,就该到了。贺某本是一无名之辈,和诸位相比,无非投靠大元帅投靠得早一些。承蒙大元帅信重,众家同僚抬爱,今日执掌将印,说实话,贺某实无此能耐。故贺某有个主意,请各位同僚参详。”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