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的除夕,罗汝才的车驾抵达了德州。
“今日没有外人,我们三兄弟一起吃这顿年夜饭,可以说些掏心窝子的话(纳敏夫:对,我是外人)。建州灭亡在即,但皇太极不会坐以待毙。猛兽临死前的最后一扑,最是凶恶,我们三家得协调一致,统一作战才行(纳敏夫:???)。”罗汝才给自己的杯子斟满酒,“今日咱们便商量商量,这最后一战怎么个打法。”
张献忠说:“还有什么办法,就按活阎王的法子,一万人一营,三十里一寨,一步一步往前推。除了奇袭,他们还能用出什么招数来?”
经过虹县之战,连皇太极本人都认为燧发枪是不切实际的“歪路”,清朝的武器革新也就仅仅搞到了斑鸠铳加黑衣炮的程度,虽然已经差不多达到了另一时空乾隆年间的水平,但是和闯军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西营和曹营了太多钱用来养兵,在武器更新换代上还不如清军,不过嫡系部队也达到了普遍使用鸟铳和红夷炮的水平。反正都是火绳枪,炮的差距没有那么明显,反而是军队素质更重要。
即便是训练最差的山东义军,一万人的队伍只要严格按照规矩扎好营寨,清军要打他们也得用三万人,而且还不是急切可下。三十万大军这样稳扎稳打地往前推,必胜无疑。这三位年轻时都是猛人,带着几十骑追砍几百人都是常事,但是现在却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稳妥的方案。
谁能第一个打进京城,在政治上肯定占便宜,但是,清军毕竟还有十万之众,就算他们对守住土地不抱希望了,京城也还有他们的家眷,清军极有可能拼死一战,任何一家单独冒进,都有被清军击破的危险。但如果约好了一起进兵,四个半大帅互相配合,确实是个麻烦,三十万人总不能一拥而上,还是会有被清军各个击破的风险,到这个时候要是再打出个萨尔浒,那就搞笑了。
当年萨尔浒之战时,想步步为营推进那是办不到的,后勤、地形和朝里的政治环境都不允许。但现在则不同,反清联军的所有条件都已远超明军的极限,甚至明明是联军却还比明军更团结。
但既然要采用稳扎稳打的办法,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
“我们手上现有的物资是不够的。”李自成缓缓地说,“调配物资需要时间,恐怕得明年开春才好发起进攻。”
罗汝才也说:“如果等南风起,海运通了,事情就好办多了。眼下冬季封河,从河南往北的河道也都是冻的,我的物资运送也有问题。敬轩,你那边大运河还能用吗?”张献忠说:“之前山东的兄弟们给清兵搞破坏的时候弄得太彻底了,就算开春了,我看运河也用不了。还是赶快把天津拿下来吧,从松江到天津的海路可比走运河快多了。”
罗汝才看了看两个兄弟:“那就等明年开春?”李自成点了点头:“等明年开春吧。”张献忠也说:“没错,等明年开春吧。”
他们都需要时间,但他们需要的时间,并不是用来抗清的。
(第十二卷完)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