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种那些东西有人要吗?”
“有人要,我已经和厂家签订了一些订单收购合同,还有一部分等我从国外回来了,决定好种什么了,然后再去签订。”
“云,什么叫订单种植合同?”
“简单地说,就是外面的客商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种植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客商,客商给予一定的最低收购价,农户去种。”
“云,如此种植也好,可不知道能不能赚来钱?现在农产品价格低,就咱们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种地就是一项出力没有效益的活。”
“我觉得应该能够赚来钱,至于能够赚来多少,到了今年秋末就知道了。”
“云,你好好干!如果种地能够赚来钱,我就把我家那小子叫回来跟着你去干!”
要想重新掀起一场消失了很久的种地高潮,就必须要变革。而刺激变革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要让土地能够带来足够乐观的收益。
尚云想着要来一次对土地价值的重新评估,这些曾经解决了一代又一代人吃饭问题的土地,不能成为人们丢弃的对象。
这次美国之行,他一定要出去找到破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定要找到新的发展思路。
班车终于离开了浮桥,开始缓缓沿着弯弯曲曲的土路爬行着,油路的工程队已经进了村,开始往土路面上铺石头。
一辆辆货车拉着石头,不停地奔跑着,路上需要一些铺路工人,村里十二个小伙子没有去外地打工,在路上当了铺路工,赚着钱。
村上的发展还是太快了,尚云虽然不再是村主任,可心里还是挂念着村上的事。
如果可以,尚云愿意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尚家河村的村民,可现在他因为突然流转来了如此多的土地,土地前期的肥料和籽种,也需要一大笔钱,他也没有能力去帮助村民了。
钱,从那里来?再一次考验着尚云。
如此多的地,如何去种?到底种什么?同样考验着尚云。
用什么的方式去种?当然传统的人力耕种模式已经不行了,必须要用机械耕种,除了耕种,还有收割。
随着一块块坡陡地变成了平地,拖拉机旋地、犁地和播种已经走进了环江县,但收割,依然没有收割的机械,人们都是用手工的收割方式在收割。
手工收割产生了大量的人力,而人力的成本费用是非常高的,这样就限制了人们去种地。
拿收购小麦来说,一个青壮年蹲在地里,拿着镰刀,一天到晚,腰酸背痛,浑身酸痛,最多能收一亩多一点。
一个小工的价最低是一天一百块钱,收一亩小麦人工费就得一百多元,人工投入的越多,地上种的庄稼的利润就越小。
两万五千亩耕地,如果要靠人工来收割,那得多少人工?这个账,如果仔细算下来,种地就不敢去种了。
山里的青壮年也就是因为算清楚了账,才放下了土地,选择了外出打工。
尚云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陷入了沉思,他这次出国,就是要引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一定要走机械化种地的道路。
班车离开尚家河村地界,开始钻进了另外一个大山,山路十八弯,转来转去,有时候转了十多分钟,才转出了一座大山。
沿途,不断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多数是老年人和孩子,也有没有坐上车的,遇见座位满,班车就不能拉人了,沿路有一部分人拼命招手挡车,还是没有坐上车。
班车的生意还是挺好的,当初尚云在选择路线时,考虑到村里多留守儿童和老人,为了他们出行方便,便选择了村道,没有想到,这村道还是选对了。
人们拥挤的地方,常常商机多,但人多,竞争必然大,能够赚来的钱,被众人分过后,也没有了多少。
在没有人走的地方,去开出一条路,虽然开始冷清,但最终还是能够赚来足够多的钱,而且这些钱就是你自己的,不用和别人去争抢。
尚云这次流转如此多的土地,就是想要踏出一条致富路,重新唤起人们对土地的热情。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