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真正的鱼米之乡
第十四章真正的鱼米之乡
沿着江岸,再上溯二公里左右,有一条南北向的大河,是太平江的支流,向西边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这样一来,这里就三面环水,东边是大海,西边是河,身后便是太平江。
林啸选在此地登陆,一是怕海防没有足够的地方扎营;二是怕引起鸡飞狗跳。
毕竟,旧港营此行,旨在权贵,而非平民。
在此站稳脚跟后,只需沿河一路向北,不到二十公里即可直取海防镇。
……
涨潮了,林啸一声令下!
丁帅率领第一队率先登陆,五十名士兵全副武装,分别登上各小艇,开始登岸。
林啸心里默念一声:“越南,我来了!”
……
越南中北部,古称交趾、安南。
早在秦朝时,这里就是中国领土,秦始皇在此设立了三个郡,隶属南越国。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此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直接归中央管辖。
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此地一直是中国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的直属领土。
唐末,越南趁乱立国,直至南宋,又使人朝贡称臣,自南宋孝宗开始,正式赐国名为安南,直到清朝,才重新赐名,改为“越南”。
但是,自从有了国名以后,安南人却不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反而对中国扰边不绝。
15世纪,明成祖永乐年间,作为一个肆无忌惮挑战明朝宗主国地位的典型,安南国被兴师问罪。
明军再次收复安南,复称故名交趾,设郡县,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之纳入明朝的直接管辖之下。
这一措施,对其余番国起到了杀鸡做猴的威慑作用。
事实上,成祖在收回安南后,曾多次以此事警诫不安分的番属诸国,“问罪之师”、“安南之鉴”,频频出现于国书中,震慑效果很显著。
后来,由于明廷在越南实行的统治措施过于严厉,派遣于此的太监官吏残暴贪婪,一时民怨沸腾。
祸不单行,历任将领又往往视在此驻军为流放,他们不是无能混日子,就是热衷内讧……
就酱紫,后黎朝趁机叛乱,几经大战终于赶走了明军,又复改名安南。
1540年,明世宗嘉靖年间,他们又向明朝纳地请降,明朝将安南国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任命权臣莫氏为世袭的安南都统使,官秩从二品,三年一贡,名义上,安南再入中国版图。
只不过,这真的只是名义上的。
实际上,明朝在此地既无派遣官吏,又未派一兵一卒,并无实际统治。
1592年,莫朝又被后黎朝灭了,黎氏名义上统一了安南,但实际上却只是个傀儡。
由于两大权臣内讧,安南从此进入了长达二百多年的南北朝分裂时期。
其中,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设都河内,时称“东京”,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设都于顺化。
自此,两大家族不断发生战争,史称“郑阮纷争”。
1698年,南朝阮氏出兵南下,吞并了高,奠定了当代越南的版图……
现在,安南就处于游离于明朝统治之外,又南北相争的分裂时期。
对于林啸来说,这是个机会。
他决定,先北后南,各个击破。
……
不到一个时辰,旧港营全部四百余名官兵都已上岸。
战士们马不停蹄,正伐木打桩,搭建帐篷安营扎寨,几艘小艇仍不知疲倦地来回穿梭,运送着各种物资。
海边渔民,逃个精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