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回家
几天前的郡城外,建起了一座小小乡塾。
常常会有稚嫩的读书声,从里面传出。
这是戏策的提议,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
在眼见当地少年孩童们只会放牛牧羊,连自个儿名字都不会写的时候, 戏策就决定了要教他们读书识字。
他想为并州埋下读书人的火种。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同时也触犯了大忌。
世家之所以能成世家,就是因为他们垄断着知识和教育,不允许外人染指。
不论是朝堂公卿,亦或是地方官员,九成九都来源于世家。
汉朝以察举选官入仕, 通过地方官员的考察推选,举荐给朝廷, 再经过朝廷审查考核,授以官职。
而各地官员几乎都是世家名族的门生故吏,所推荐的孝廉、茂才,也多为世家子弟。
恶性循环之下,入仕的途径被世家所垄断。
那些有傲骨不肯依附的寒衣士子,就只能落得穷困潦倒,怀才而殇。
戏策曾为拜入荀家门下,在雪地里长跪了三日,若非荀彧出言,他也就死在了那个冬天。
天地君亲师。
仅仅五字,却足以说明古人对师者的尊崇。
如今戏策未得尊师授意,便开乡塾教人,授人以学问。
这违背了拜师时的誓言,属于离经叛道大逆而行,一经传出, 肯定会受到其他士子的不耻和唾骂。
但戏策的的确确就这么干了, 不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有了严信和吕布的支持, 郡内个别的反对声音,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建立乡塾的事情, 很快传遍了整个县城,当地百姓无人不知。
但真到了开学那天,坐在塾堂内的孩童,一双手都数的过来。
百姓们都知道开学的日期,却没人愿将自家娃娃送到这里。
在这个农耕为主的社会里,底层百姓的思想很朴素,也很可悲。
他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读书识字,是那些大家公子才能有待遇,农家娃娃则配不得‘读书’二字。
这是对老爷大人们的亵渎和不敬。
等娃儿长大些,就老老实实的下地耕田,吃饱穿暖再娶房婆娘,比啥都强。
今天是腊三十,吕布同薇娘商量之后,决定请戏策来家里吃饭。
戏策的故乡远在颍川,如今只身漂泊在外,吕布也从没拿他当过外人。两人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
来的时候,戏策正在讲学。
吕布没想进去打断,索性背靠墙壁,凝耳倾听起来。
戏策教书时咬文嚼字的口音,不似平日里的随意谈吐,字正腔圆,气韵悠长。
后来吕布才知道,这是太学夫子们教学的标准读书音,称雅言,亦叫正音。
趁着歇息的间断功夫,吕布小声的将戏策叫了出来。
“先生,今天是年底,我特来邀你去我家做客。”
听吕布讲明来意,常去吕家打秋风的戏策却罕见推却起来。
年饭是一家人的团聚,平日里厚着脸皮的瞎掺和也就算了,今天就不去了罢。
对于戏策的推辞,吕布的方法倒是简单粗暴:“那就恕我无礼,要扛着先生去了。”
戏策愕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眼眶湿润。
在得到戏策的肯定答复后,吕布向他道了别,说等巡视完军营,再回来接他。
走在去往军营的路上,身后乡塾里传来一阵阵的稚嫩嗓音,抑扬顿挫。
“小麦轻轻,谁当获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