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庙堂无策可平戎(12)
最算再反对石越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编修敕令所的确是大宋最精简节省的机构。本来石越甚至连官署不打算要,准备在白水潭学院租几间屋子便可以,但不料反被台谏弹劾,说他“有失体统”,迫不得已,他才把官署设到了国子监附近。但这个官署里面却经常落满了灰尘,石越常常隔上十天半月才会来一次,上司偷懒,下属也有样学样,这里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冷衙门。不过,石越此时心情甚好,所以没打算去编修敕令所打扰下属的睡眠,上了马车后,石越便开始闭目养神。但他只闭得一会儿,便总觉得心里挂着一桩事情,心烦意躁,怎么样也静不下心来。如此几番,发现无论如何,那个幽灵一般的念头总是挥之不去却又捕捉不获,他干脆睁开眼睛,苦苦思索自己究竟是发现了什么。
马车一路穿街过巷,因为石越极讨厌那种官员出门清道的排场,所以也极少带仪仗出门,他在陕西招募的亲兵卫队,在战争结束后,石越便利用自己的特权,将大部分跟随自己的卫士安排到了西军中。极少数随他回京的亲兵,也陆陆续续遣散,有的回了陕西,有的进入禁军,有的则在官府当小吏。只是鉴于当年在陕西被行刺的经历,加上他毕竟也是宋廷贵臣,必要的仪仗与排场有时候必不可少,在潘照临的坚持下,石越才最终留下了四个武艺出众又极为忠心的亲兵。所以在汴京,每逢石越出门,往往便是一驾马车,四五骑护卫相从而已。这样的行头,甚至还不如一个有钱的商人。不过,这样的作风,不扰民是不扰民了,但是行进速度却会变得极慢,从文彦博府到学士巷,要经过几个闹市区,路上人来人往,马车的速度有时候还不如步行来得快。
如此随着人流缓缓地穿行了大约一两刻钟,冥思苦想的石越忽然感觉灵光一闪,终于想起他心里挂着是什么事了——文、马一定是有了巡边观风使的合适人选,才会这么容易与吕惠卿妥协的!吕惠卿以为他占据了任命益州巡边观风使的主动权,但若是文、马早有了一个让吕惠卿不能拒绝,甚至能让皇帝与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无话可说的人选……那么他们实际上还是稳操胜券!
石越立即仔细回想今日在文府的前后经过,脑海中一遍一遍地闪过文彦博与司马光在不同时刻的细微表情变化,越想越肯定自己的推测。亦只有如此,才能合理地解释这一切。
但是,这个人是谁呢?
瞬间,石越又怔住了。
文彦博、司马光心目中的这个人究竟是谁?石越开始一个个过漏可能被推荐的人选,又一个个地否决。有资格担任观风使的人很多,有能力胜任这个职务的人也不少,但是,似乎没有一个人有必操胜券的把握。文、马固然能提出亲附旧党的人选,但吕惠卿手中同样也有旗鼓相当的人选,在一个由吕惠卿担任尚书左仆射的尚书省,这些人选并没有优势可言。
一时间,石越又疑惑起来。他确信自己的判断,但若不知道文、马究竟会推荐谁,他的判断便算是正确的,也毫无意义。对于石越来说,他最擅长的便是料敌先机,事先盘算新党与旧党的打算,然后利用他们的矛盾推出自己的主张,从中牟取自己的政治利益。不过,随着新党与旧党越来越远离极端倾向而转向温和靠拢,他们便越来越会妥协;而所谓的“石党”越来越壮大,石越的这种招数便越来越不灵便。毕竟,扮猪吃老虎的前提是你的实力不能引起别人的高度警觉。但几乎失去一切直接权力的石越,要发挥自己对朝局的影响,甚至一举翻盘,又不能不利用这一招。
也许,迟早石越的势力会真正成为大宋的第三种势力,站在正面与新旧两党交锋。但那个时刻,肯定不会是现在。
现在的石越,唯一可以发号施令的地方,叫“编修敕令所”。
但石越并不打算因此放弃对朝局发挥他的影响。他蛰伏得够久了,冬眠期已经过了。扳倒吕惠卿,带领大宋走出益州的泥潭……这一次,石越并不准备当看客。大宋能有今日之局面,是他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他绝不能容许任何人破坏他的成果。
然而,那个人究竟会是谁?
“停车!”石越忽然大叫一声,马车缓缓停了下来。“去大相国寺。”沉吟了一下,石越吩咐道。他知道,今天潘照临肯定在那里和智缘大师下棋。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