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莫笑青袍学士老(3)
“平心而论,其实我也无法判断谁的战略更可能取得成功。”巩县的书房里,石越平淡的对石鉴解释道。“如果是我本人在统兵,我会折中处理,让王处道率主力屯兵于河北边境,从康时、慕容谦、折遵道、吴镇卿诸将中,择一二人率领一支精兵为奇兵攻入西京道,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下一步。”“那丞相为何不如此建议呢?”
“因为,现实并非是我来出任率臣。因此,情况就要复杂得多——如果让双方各行其是,即便双方不互相掣肘,也有很大机率出现其他变化,比如一旦康时率军在西京道取得进展,王处道就绝不可能再安然于河北边境屯兵,他会迫于各种无法抗拒的压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提前进攻南京道!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不少,以后也还会发生,而结果,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是悲剧!”
石鉴沉默了,“所以,丞相才给范相公和韩枢使回了一模一样的话?”
定州。
“子明丞相怎么看你们的分歧,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子明丞相给范尧夫和韩师朴回了同样的话——朝廷既设置了幽蓟宣抚使司,任命了左右使副,就该用人不疑,交由幽蓟宣抚使司来决策。”潘照临悠悠说道:“子明丞相说,选择哪一种方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河北诸臣同心协力,各军将领清楚令出何处……康时你觉得子明丞相真的还有别的选择么?子明丞相并不是支持王处道,而是康时你和王处道一起,逼着子明丞相支持了章子厚!你们不仅逼着子明丞相支持章子厚,还顺带着逼着范尧夫和韩师朴也别无选择。”
唐康这一次的沉默,比任何一次都长。良久,他抬起头来,直视着潘照临的眼睛,说道:“先生,我明白了。”
潘照临淡淡问道:“果真明白了?”
“明白了。”唐康点了点头,平静的回答:“要我老谋深算,和章子厚他们斗法,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但我也有我立身的本事,若还有下次,我不会再去打口舌官司,先斩后奏,做了再说。”
“孺子可教!”潘照临点了点头,转头望向正在训练中的火铳兵,似漫不经心的问道:“康时可知道陈履善也想训练火铳兵?”
唐康不屑的回道:“左右不过是想讨好许户书罢了。”
3
唐康说陈元凤想训练火铳兵是为了讨好许将,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当唐康和王厚为了北伐方略大打官司的时候,陈元凤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为掌握的军队实力不足,即使朝廷已经宣布北伐,但他却依然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甚至还要被迫支持章惇。
他想要突破现在的困境,就必须抓住每个机会。
而章惇最终决定支持王厚的北伐战略,则给了他难得的一点时间。
王厚下令唐康的幽蓟经略招讨左使司所部各军向定州集结,而其余诸司,除了河东禁军外,全部向雄州、保州一带集结。于是,宋军各部开始缓慢的向河北沿边诸城集结——这并非是有人在故意懈怠,而是受到后勤补给的拖累。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军队向沿边诸城集结容易,但数以十万计的人马过去后,吃穿住行,都必须有一定的保障。因此不可能乱哄哄的一涌而上,而是必须由宣抚使司进行统一的规划。哪些军队先行到达,哪些军队要等粮草到达后才能前往,这些都是很考验宣抚使司谟臣的能力的。
章惇、王厚的能力毋庸置疑,他们麾下也不缺能人。只是,他们也需要受制于客观条件。在李清臣的倡导下,河北各州县都贴出榜文,召募受战争影响的难民充当民夫,前往雄、保、定一带修葺城寨军营、运送粮草。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不管李清臣用心如何良苦,召募足够多的难民并且将之组织起来,本身就是一件很耗时间的事情。而且,去给前线军队充当民夫,也绝不是人们所愿意做的事情,大部分普通百姓希望的是趁着开春赶紧回乡耕种……总之,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现实问题,让召募民夫的工作进行得很不顺利。但更麻烦的还是运送粮草,没有运河的支持后,粮草的运输就成了大麻烦,尽管为了减少运粮路程,章惇与王厚决定军粮全部送到雄州屯集,将雄州建设成北伐的后勤补给基地,但从河间府到雄州这段看似很短的陆路运输,就已经让幽蓟宣抚使司上下十分狼狈了。
不过,凡事皆有利弊。
趁着为北伐做战争准备的时间,章惇率先扩张自己的势力。其实,和唐康他们所想的不同,在章惇看来,田烈武掌握的军队,和他本人直接掌握的军队没有什么区别。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上表请求重建拱圣军,并将之做为自己的宣抚左使司直属的军队。这是十分合理的请求,理所当然得到了皇帝和朝廷的批准。于是,章惇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下令,召募功臣、烈士子弟,重组拱圣军,而原本要去武骑军做军副都指挥使的刘延庆,竟又幸运的成了拱圣军的权军副都指挥使,并负责拱圣军的重建事宜。至于军都指挥使,则是由皇帝亲自指定曹太后的侄子曹诱出任,他没有急着前来河北,而是在汴京召募兵员……
章惇的所作所为让陈元凤豁然开朗。他发现了快速增强实力的办法——抽调其他禁军到他麾下很困难,但他可以不去动别人碗里的东西,直接组建新军。而考虑到朝中的几位宰执大臣可能不太愿意再增加禁军的编制,陈元凤需要至少获得一位宰执大臣的支持,才有机会成功。他很容易就想到了薛嗣昌,想到了许将。吕惠卿既然已回福建老家,也到了该他向薛嗣昌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于是,陈元凤立即上表,响应段子介的倡仪,请求朝廷允许他组建一支火铳军,为了获得许将的支持,他的主张比段子介和许将要更加激进,他希望这支火铳军是禁军的编制,方式则是直接扩充横塞军为左右军。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这支部队既可以为北伐增加力量,同时也能够通过实战检验禁军列装火铳的可行性——之前段子介的定州兵,毕竟不是完整建制的禁军。
陈元凤的请求果然得到了许将的强烈支持。
其他宰臣对此事也不出预料的不热衷,但讽刺的是,陈元凤的计划没能成功,并不是被其他宰臣的阻扰,而是受制于火铳产量——火铳虽然在南海诸侯中大行其道,但宋朝本土却几乎没有火铳作坊,直到定州兵出名之后,宋廷才颁下图纸,在河北真定有一个军器作坊开始制造火铳,主要是给定州兵提供补给,产量非常低。除此之外,只有军器监那边,曾让直辖的作坊尝试打造了一批火铳,目的做为珍奇器物上供,以讨好温国公主,也就是现在的燕国长公主,但数量,也仅仅只有六十枝而已——这件事其实也在陈元凤预料之中,他早就私下里了解过情况,即使临时打造,以汴京的火器作坊的能力,一个月内迅速打造出一两千枝火铳,是可以做到的。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许将、薛嗣昌到处鼓吹建火铳局,却被蔡京不声不响的截了胡。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