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死生共抵两家事(6)
虽然犯下这样的错误也可以理解,或者说不犯类似的错误才不正常,毕竟宋军大部分将领对火炮的运用与理解,仍然很肤浅,他们也只是在试验着运用火炮作战,田烈武本就不是什么军事天才,事先也没有想到萧岚还留了一支旋风炮部队……
然而,纵使有再多可以原谅的理由,战场之上,这样的错误,就足以令这一次的攻城前功尽弃。随着铁林军从瓮城内退出,聚集在城墙下的其他铁林军也开始发生骚乱,如此激烈而复杂的战场上,大部分的将士是根本不知道别处的战斗情况的,前方的撤退,会让后方的将士以为战败,下意识的跟着后撤,然后又引发更多人效仿,很快,铁林军开始全线溃退。
见势不妙,田烈武果断下令鸣金。
听到后方传来的钲声,犹在城墙上苦战的铁林军都是大吃一惊,但也只能无可奈何的且战且退,沿着云梯撤退。
胜利来得如此突然,艰难守下丹凤门的辽军习惯性的就想乘胜追击,但眼见登城的铁林军大多数已撤下云梯,后方的灭虏炮再次开火,猛烈的炮击又一次席卷城墙。上一刻还在欢呼的辽军,转眼之间,就不得不狼狈奔突,躲避宋军的火炮……
城内。
对丹凤门的战况一无所知的耶律淳,率领着部属朝着北边的通天门纵马疾驰。他从没想过完成和高革的约定,配合在城内放火制造混乱,从一开始,他就只是在利用高革。身为南京副留守,耶律淳掌握的城内辽军的情况,比高革要多得多,他清楚的知道,高革的计划是行不通的,析津府这样有重兵防守的大城,攻破一座城门就失陷,这样的好事,自周汉以来便不多见。耶律淳暗中收买了通天门一带的一名守将,他真正的计划,是利用高革协助宋军破坏丹凤门瓮城城门,吸引宋军猛攻丹凤门,让萧岚无暇他顾,他则从北城墙上坠城而出,步行绕道,投奔宋军。耶律淳相信,单凭他的身份,就足以让宋朝礼遇于他,宋朝皇帝绝不会亏待他,保留王爵毫无难度,而他掌握的大量的辽军情报,则是他可以和宋朝进一步交易的筹码。耶律淳并不甘心在宋朝做个安乐的王公,借宋朝的力量返回大辽,并不是不可想象之事……
毫无阻拦的赶到通天门东边的北城墙,耶律淳翻身下马,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就看到城墙上冒出一个熟悉的面孔——萧岚的家奴萧若统,心顿时沉了下去。
却见萧若统从城墙上扔下一个人头,笑道:“小人素知大王折节下交,与这萧家奴过从甚密,听闻大王出府巡游,遂来此恭候,果然没有错过。”
耶律淳一言不发,唰的一声拔出刀来,却见四面八方,突然涌出数不清的弓箭手来,张弓搭箭,对准了自己。他四下环顾,长叹一声,掷刀于地。
5
宋军对幽州析津府的第一次总攻,结果草草收场。
责任并不在于田烈武的那次指挥失误,铁林军第一次攻城失败后,只休整了一个时辰左右,章惇和田烈武很快又组织了一次攻城,铁林军再度攻上城墙,这次,田烈武让龙卫军冲击瓮城马道,但苦战了一个时辰,无论是铁林军还是龙卫军,都始终无法再进一步,最终,担心铁林军力疲,田烈武只好鸣金收兵。
而宣武一军和环州义勇的攻城同样也不顺利。他们几次攻上城墙,但都遇到辽军的顽强抵抗,最终都无功而返。
东、西面的战斗也差不多。陈元凤在东城面对萧阿鲁带指挥的辽军,几度强攻,都折戟而归,萧阿鲁带见攻城的宋军战斗力不强,干脆纵兵出城,与陈元凤部对阵,双方几次交战,宋军甚至稍落下风;而唐康与慕容谦在西城面对老对手萧忽古,也没有取得真正的战果,横山蕃军一度攻上城墙,但被辽军顽强的赶了下来。
唐康是被田烈武说服,才抱着相忍为国的心态,勉强率军来到幽州。原本他和慕容谦都以为会让他们打主攻,结果连个开阳门的辅攻都没捞着,两人一肚子牢骚,只是没办法和章惇争论,此时见损失太大,二人心中认定这幽州析津府非强攻所能下,便不肯再次蛮攻,只是做出攻城的姿态,佯攻牵制辽军。
此后接连数日,宋军反复攻城,结果都是相差无几。
面对宋军的猛攻,辽军因为各种城防设施被克虏炮几乎破坏殆尽,根本无法阻挡宋军攻上城墙,但他们利用城墙上地形狭窄的优势,消解了步军阵战能力不如宋军的缺点,再靠着兵力充沛的优势与宋军缠斗,让宋军始终难以再进一步。甚至在战斗中,辽军也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应对灭虏炮的办法,学会了利用城墙上的藏兵点躲避炮击,减少伤亡。
屯兵析津城下半个多月,却始终攻不下这座燕地名城,章惇也越来越着急,越来越心浮气躁,不复攻城之初的从容镇定。他甚至开始迁怒于唐康、慕容谦不肯尽力,屡次催促他们尽力攻城,但唐康和慕容谦根本不予理会。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