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当初苏宸的死很可能有蹊跷,与杨武复国组织脱不了干系。”赵匡胤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怀疑和冷意。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必然隐藏着更深的阴谋和计划。大殿内的气氛再次变得沉重起来,文武大臣们都被赵匡胤的话语所震撼。他们明白,江南局势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必须采取果断而明智的行动来应对。

殿内的官员们,此时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不安。杨吴后人的出现,苏宸的死而复生,以及吴国迅速崛起的态势,都让他们深感忧虑。

就在这时,赵普再次开口,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官家,吴国的崛起并非偶然,他们背后必然有着深远的图谋和精心的策划。数年前他们就开始准备,如今才能拥有如此雄厚的粮草和兵马。而且,他们能在我大宋、吴军与唐军作战胶着之际,趁虚而入,逐步蚕食南方疆域,这背后必然有高人在出谋划策。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是苏宸,但他的存在确实值得我们重视。”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因此,臣不建议立即对吴国用兵。然而,我们可以考虑对蜀国采取行动。蜀国地处偏远,兵力分散,且近年来内部纷争不断,正是我们趁机扩张的好时机。通过征调荆南、湖南的兵力,我们可以迅速平定蜀国,从而增强我大宋的实力和威望。”

赵匡胤听后眉头紧皱,他沉思片刻后问道:“对蜀国用兵?”

赵普点头说道:“如今吴国锐气正足,我军前线新败,如果征调北方大军过去,少说二十万,几乎倾巢而出,一旦出现意外,对我大宋影响巨大,甚至会威胁国运。但灭蜀却容易,自从上次伐蜀失利之后,蜀国傲慢起来,并没有任何改善。而我军可以南北两线,偷袭入蜀,说不定可以直接灭掉蜀国。把蜀国的财富拉入大宋汴京城,弥补这次在江南的损失,然后整军,抽调蜀军和淮北地方军,凑足十万,我军再出十万精锐,南下讨伐吴国,或是灭掉北汉。”

赵匡胤微微点头,想到蜀国上次之所以那样神勇,很可能跟苏宸幕后做了孟玄钰的谋士有关。如今苏宸正在南唐金陵城,无暇分身,所以,这一次灭蜀,反而变得容易。

灭掉蜀国,还能拿到蜀地的财富,百姓等等,这样可以弥补这次损失。

果然是好计划!

赵匡胤看了赵普一眼,觉得关键时候,还是他靠谱!

“好,这件事,需要从长计议,容朕再考虑一下。”赵匡胤宣布退朝,然后单独宣赵普、薛居正、沈义伦三位宰相,加上枢密院使李崇矩等,到御书房议事,其中沈义伦既是同平章事,又是枢密副使。

坐定之后,赵匡胤目光看向李崇矩,询问:“如果讨伐后蜀,我们短期内,能够调动多少人马,粮草方面,是否能够补足?”

这枢密使李崇矩性情醇厚,沉默寡言,在官场是个另类。当年周太祖和名将史弘肇的关系不错。后来周太祖当了皇帝,史弘肇却提前被小人残害,周太祖就想帮帮史家的后人。他打听到史弘肇的部下多四散逃离,而李崇矩和史家还有来往,就找到李崇矩,让他帮忙找寻史弘肇的亲属,好加以抚恤。

谁知李崇矩说,其实自己一直在帮助史家打理家务,并向周太祖推荐史弘肇的弟弟。周太祖很欣赏李崇矩的有情有义,赏赐史弘肇的弟弟一个官职之后,让李崇矩到柴荣帐下效力。而李崇矩将史家的钱财和账目一-交代清楚才离开史家。

当时的人们都说李崇矩重然诺、守信用,堪比古时季布。

赵匡胤当时也在柴荣帐下服务,看到李崇矩对去世的领导都如此尽责,实在难得,便将李崇矩一直记在心里。

多年后,赵匡胤做了皇帝,李崇矩还只是一个作坊使,之后判四方馆事,在外交部门当个闲职。赵匡胤有心栽培李崇矩,便在讨伐造反的昭义军节度使时,任命李崇矩率领禁军中的数千精锐进攻。

李崇矩不负所托,斩首五百人,大胜而归。数日后,李崇矩和主力会师,成功击溃昭义军主力。赵匡胤知道李崇矩为人稳重、不贪图钱财,攻占泽州、潞州时特意让李崇矩率先进入州城,视察府库、搜集户籍图册。

李崇矩果然分文不取,全部封存后上交朝廷。赵匡胤更加满意了。很自然地,大军回京之后,赵匡胤命李崇矩出任三司使,管理全国财政。

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王溥等三位宰相同时辞职,赵匡胤命枢密使赵普出任宰相,而三司使李崇矩接任枢密使,成为赵匡胤最信任的嫡系之一。

李崇矩老成持重,思考之后,说道:“短期内,可抽调西北驻军两万人,从京城调动三万禁卫军过去,加上曹彬将军的兵马,应该可以灭蜀。粮草方面,可从先从淮北之地调运过来做军需补给。”

赵匡胤点头,心中有数之后,决定按赵普的计策去实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