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点左右,77岁的姚某(女)正在自家地里干农活,凶手骑着摩托车从此路过,见四周无人便下车搭讪,想要将其按倒强奸,老人谎称自己长期患病,「这种病会传染」,凶手就终止了强奸,将其钱财、金首饰扯下,上车逃逸。
3.「2015.2.14」号案(c案)
下午五点左右,49岁的车某(女)在回家途中遇到了骑摩托车的凶手,凶手上前调戏、猥亵车某,强行拖其上车,但因为有路人,且车某想要拨打家人电话而放弃,驾车离去。
4.「2015.4. 17」号案(d案)
早上十点左右,71岁的钟某被人发现死在敬老院旁边的树丛中,下体裸露。
四起案件串并的理由有:
a案的**dna分型和d案现场发现的塑料瓶口、烟蒂上脱落细胞的dna分型比对一-致。
受害人几乎全部是老年人,凶手具有类似于恋老癖一类的**倒错障碍。
“这个凶手倒也是够奇葩的,专挑老年人做啊。”学生感觉到一阵恶意。
朴尚源摇摇头:“以后你们会接触形形色色的案件,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像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对待罪犯你的怀疑要坚持到最后一步,因为你们不知道,究竟对方是带着铁皮獠牙的青怪面具,还是一个真正的善良的人,我们都无从得知。”
“懂了老师。”听着稀稀疏疏的掌声以及十分肯定的答复声,朴尚源倒是感觉自己这次倒是没搬来当了一把讲师的感觉,倒也算是不错。
受害人都是先遭到尾随和暗中观察,随后遇害。
犯罪现场都位于较为偏僻的农村、田野。
从圆周假设的方向出发:
a案案发点和b案案发点之间距离: d1 (21km)
a案案发点和c案案发点之间距离: d2 (13km)a案案发点和d案案发点之间距离: d3(16km)
舒适区大致图:
根据几名幸存者提供的线索,凶手年纪不大,体型瘦弱,结合监控等情况多方分析,最后确认嫌疑人为23岁的周某,其住址在圆周内,最佳舒适区附近,基本符合犯罪地理学分析刻画的结果:
说着朴尚源觉得口干舌燥,因此低下头咽了一口唾沫,润润润嗓子之后又抬起头跟大家解释。
这里你应该可以大致了解一点犯罪地理刻画的门道了,说白了它和犯罪心理画像--样,都是一种建立在统计数据之上的、切实可行的刑事侦查辅助技术,而圆周假设又是犯罪地理刻画最为基本的理论。
“可是这一个公式并不能说明什么太笼统了,您看有一个更好的方法让我们告知们的吗?”学生还是有点不理解,因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了解圆周假设。”朴尚源拿着粉笔在黑板上铿锵有力的写下。六个大字之后把分笔一扔,滋润润嗓子之后又开始跟大家解释。
要全面的了解圆周假设,还需要知道两个事:
1.圆周假设有没有科学依据?圆周假设的依据有两个方面:
犯罪心理学中的行为特点「就近原则」和实际统计数据。
所谓「就近原则」,是从人最基础的环境适应角度去考虑的一人总是更习惯于在自己所了解、熟悉的环境中活动。
对于犯罪人来说,他们其中的大多数肯定不至于在家门口做案,因此他们会相对于住址位置偏移-点距离去实施犯罪,但也不会故意大力气去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实施犯罪,在这样看似矛盾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会产生折中,表现为他们最先实施的犯罪就在其居住的一-定范围内,即:
想要避开自己的住址,避开熟人及熟悉的环境,以免被认出或者被警方纳入调查范围里(偏离)
↑↓(矛盾)
做案的地点不可以离居住地太远,不然不方便迅速逃跑,也不方便毁灭证据,不熟悉的环境也不利于心理稳定。(靠拢)
「不远不近」(折中效应)
这种折中被英国的心理学家david canter所研究并具体化,就是圆周假设的来源。
具体而言:
我们假设这位凶手是有固定居住地的,虽然他的确很想犯罪,也下了决心,但他还是想尽可能减少被抓的风险,那么我们应该思考一下:
他很可能到哪里去进行第一次犯罪呢?
站在犯罪人的角度,把他实施犯罪的地方看成一个完美的地方成功的机会,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首先他对自己生活、工作的区域非常熟悉,但他会被怕被人认出来,也怕因为自己住在这里就被调查,因此他不可能在离家很近的地点进行犯,罪,用david的话来说是:
看这个距离仅仅是足以保证安全的,并不足以保证避免陌生地点产生的各种危险。
在第一-次犯罪之后他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对他造成的威胁,如果他还保持在最适度距离里做案,那这个区域很可能就不那么安全了,首先那里的人或许会变得警惕,不再是以前那个「无污染区域」了,于是他会往不同的方向选择犯罪地点,拉长自己的适度距离,这就出现了第二次犯罪地。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