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人多势众,钻了空子直冲到面前,将元兆安几乎吓得魂不附体。安十九大骂刁民,护卫们举刀威吓,那场景实在有几分滑稽。

她以为元兆安是个软脚蟹,会就此躲瘟疫一样逃离这帮贱民,不想他平复下来后就打发了她和安十九,将五家人叫到跟前询问冤情,末了又叫梁佩秋单独谈话。

她不知道元兆安曾经尾随过自己,生怕隔墙有耳,在元兆安面前老实地扮演一个被强权压迫的商人。

她诚惶诚恐地说:“草民奉命处理拆除旧址建新事务,按照当地市价标准给予赔偿,与他们协商数日,从未有言语行动过激之处,还望郡主明察。”“你奉谁的命?市价标准是谁定的?拆除旧址有没有官文?”元兆安说,“那五家人拿出了房契地契,就算没有经营成本,按照你给的价格,也差了一大截。”

更不用说强拆旧址,还要给予一部分损失。那五家人生意做得好好的,丁点过错没有,怎么可以胡乱拆人家的房屋?

元兆安是个混子,但不是个傻子,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他配合着她,大声质问:“既拿不出官造文书,就是违法强拆,梁大东家你可知罪!”

梁佩秋忙低头认罪:“草民知错。”

“你错在何处?”

“草民中饱私囊,强拆民址。”

“是吗?可他们告诉我,你背后另有其人”元兆安冷冷哼声,“安十九,你出来!”

说话间,安十九就被元兆安的随行护卫押着进来。元兆安一看,顿时气不能平:“你果然躲在后面没有走远,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哪个奴才敢违背我的命令,这要在我国公府,你已被乱棍打死了!”

“下官是怕梁大东家不懂规矩,冲撞了郡王您。”

“你好大的胆子!还敢糊弄我?”

“下官不敢。”

“你算屁个下官,在我面前装什么相,你几斤几两我能不知?”元兆安说,“我不跟你废话,现在有两个法子,一是我将馆主抓来,严刑拷打,看他到底把银两给了谁,又给了多少银两。另一个法子是,我直接让护卫去你二人府上搜索,看看到底是谁中饱私囊。”

安十九没想到他一个草包还懂这些,神色凝滞住了,而她呢,则在那片刻的凝滞中扯开了嘴角。

可她还没高兴一秒,元兆安又说,“这两个法子,不管哪一个,只要被我查出来,立刻扭送官府。我现在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主动承担罪责者,从轻处罚。”

……

“听他讲完那句话,我知道没戏了,就算闹得再大,捅的再多,元兆安也不会如我所想。”

说实话,自元兆安亲自送她下山那一刻起,她就隐约猜到他对自己有意。她并非不知情事,甘冒杀头之罪引诱郡王,为的无非借他之手,铲除奸佞。

谁知元兆安被保护地太好了,没有见过朝堂的黑暗,也不知江湖的深浅。

如若安十九只是一个普通太监,任其打发无关紧要,可安十九不是普通太监,是受圣命前来协理陶务的太监,有皇命在身,轻易处置不得。元兆安如果不能仗着皇家子孙的身份就地将他打死,那么一旦元兆安离开,死的就是她。

元兆安怎会想到呢,一个小太监竟敢如此猖狂?她庆幸方才没有轻举妄动趁势向元兆安和盘托出心中图谋,否则这会儿恐怕已经死于非命。

她最终还是将一应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元兆安不信,也想不通事态为何会如此发展,他分明是想帮她出气!

他问安十九,“那五家人说,梁大东家是听你吩咐办事,你当真全不知情?”

“下官、下官当真冤枉。”

“我方才说什么?谁许你在我面前自称下官?你这狗奴才,换了身衣服就真把自己当官了?来人,替我好生教教他当奴才的规矩。”

“遵命!”

教训一个对自家主子不敬的太监不需要看任何人面子,元兆安的亲兵们围上前去,把安十九按在地上,不由分说痛打了一顿。

但也仅限于此了。

她看出来,元兆安不会杀人。那个尚且处在変声期的皇室子弟,或许曾窥见过人间一隅的黑暗,不过正如流星总是转瞬即逝,那朦朦胧胧摸不真切的苦难,在他的生命长河里不啻于一颗小石子,根本击不起一点水。

不久之后他就会忘记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包括他曾短暂好奇过的女子。

也是元兆安让梁佩秋意识到,对安十九不能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一击之下若不能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宁可潜伏幽微处再等时机。

徐稚柳听懂她的言外之意,不觉摸了摸她发顶,喟叹一声:“小梁,你果真……果真长大了,我不知该不该欣慰。”

她的成长太血淋淋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有他的原因,甚至很大原因。他感到自咎,却又无力回旋。

就像她说的,甜比苦多,总还是甘愿。

梁佩秋顺势勾住他脖颈,笑得人畜无害:“你知道吗?元兆安说,他很羡慕你。”

“为何?”

“他说仅他平生所见,或所能想,没有一个人在他死后能像我待你一样待他。那时他年纪才多大?比我还小好多岁,我只能安慰他话说得太早……不过现在,我要收回那句话。”

她抬起上身凑到他耳边,声音压得很低很低,“我觉得他说得对,我会永如昨日般待你,叫你不舍得离我而去。”

如果自咎能让你更加珍惜你的性命,我愿意当那个你生命中每一次想起都感到不能承受的人,虽然你我都不畏死,但我们已无法承受分离。

徐稚柳点点她鼻尖,为她总是能敏锐捕捉他的心思而认命,亦觉甘之如饴:“好,都听你的。”

这之后,景德镇慢慢传唱出一则新本子,名叫《梁祝前缘》。梁佩秋知道那是阿鹞写的,她了许多心思,尽可能贴近现实把他们写进了或许不能成为历史流传千古但足够这个朝代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

知情者管中窥豹,或许还能从中读出一段真实存在过的民间佳话。

吴嘉随着吴寅的调令离开景德镇时,刚好听到那个故事,她深受震撼,也隐隐死心,为曾经在遥远的故土被妥善温存过的情。

路上她问吴寅:“哥哥,你喜欢梁祝吗?”

或许并不需要吴寅的回答,她转念就道,“我不喜欢。”

那时的他们已近塞外,眼前所见是诗词里所写长河落日圆,荒原一望无际,群峰波澜壮阔。吴寅的思绪不知飞到哪里去,好半天才问了一句:“为什么?”

吴嘉说:“因为梁祝是悲剧。”

我不希望他们是悲剧。

过渡结束,下章走剧情。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