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理论由来已久,不管是儒、法还是道、墨等诸子学说其实都有和大一统有关的理论,只是各有区别。
这样的理论本身并不稀奇,刚才那番话如果是一个见惯世间诸事的老者所说,比如尉缭、李斯,秦王并不会太过惊讶。
但说出这话的恰恰是一个少年,看他的年纪和扶苏也差不了多少。
想到扶苏,秦王不由在心中叹了一口气。
同样的年纪,见解学识却差别如此之大,真让人感叹。
秦王心中思绪涌动,但面上不动声色,他淡淡道:“可是秦赵世代仇敌,当年武安君杀了数十万赵人,今日寡人更灭了你赵国社稷,甚至所杀之人,有伱之亲眷。你身为赵氏族裔,就一点不恨吗?”
赵佗面色平静。
“禀大王,臣之父母并非死于秦人之手,而是亡于赵王。臣与秦国,并无仇恨。”
“至于宗庙社稷,就如臣刚才对荆轲所说。天下诸侯社稷亡佚者不知多少,就连那周天子都亡了,区区赵国宗庙在这统一大势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秦王嘴角泛起淡淡的笑:“所以你才会故意纵火,趁夜告奸,让寡人对这场刺杀提前有准备。”
“唯。”
“臣相信,由大王来统一天下,必将比诸侯混战要好上太多。”
赵佗声音清朗,在这殿中回荡。
殿中诸臣皆惊讶的看着那跪坐的少年背影。
这个少年,今日带给他们的惊讶已经太多。
“此子见识如此不凡,将来必有所成。”
立在殿前的秦之邦尉,尉缭捋着颌下白须,感叹道:“李长史,你这次倒是发掘了一个好人才。”
一旁的长史李斯亦赞同颔首,他本以为这少年当夜登门告奸,只是为了保全性命。
毕竟秦法有言,告奸者免罪,且能得到封赏。
但他没想到这少年竟有如此见识。
作为秦王心腹,李斯很清楚。
秦王对眼前的少年,心动了。
“王离,你且带他下去,此事自有赏罚。”
“唯。”
随着王命下达,等候在侧的郎卫王离对着赵佗伸手。
赵佗再次对秦王行了一礼,起身随同王离向殿外走去。
所过之处,秦国诸臣都对他注目相送。
将这张少年人的脸,深深刻进脑海中。
“大王,燕国谋刺,罪大恶极,当诛!”
赵佗一出殿外,殿中诸臣便再次出言伐燕。
秦王扫了一眼群情汹涌的臣子们,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
他之所以在知道荆轲会进行谋刺之后,还继续排演这场刺秦大戏,不仅是因为秦王有掌控一切的自信。
更是因为他要让此事变成伐燕的借口。
荆轲刺秦,是燕国挑衅在先!
若秦国灭燕,亦是燕王咎由自取。
此事之后,秦国上下必将义愤填膺,民情汹涌,灭燕势在必得。
魏、楚、齐三国亦不敢在这种情况下支援燕国。
此事,风险虽大,获利亦大。
更别说秦王,这一次遇到了让他动心的少年。
秦王神色肃穆,用满是威严的话语宣告。
“令上将军,灭燕。”
“寡人,要燕丹的首级!”
生气,关于匈奴,一堆人非要说匈奴没起来,就请问10年后,蒙恬北驱匈奴所夺回的河南地、阳山、北假、高阙等地是什么时候落在匈奴手中的?
如果不是在秦灭六国的时候,匈奴占领这些地方,那十年后蒙恬打的是谁?蒙恬打的是谁的地盘?或者说是匈奴在秦统一后打下来的?
根据霍印章《秦朝军事史》、陈序经《匈奴史稿》、张金奎《匈奴帝国》等著作,皆认为是在秦灭六国时被匈奴夺取,而文中关于匈奴的描述也基于相应著作。所以质疑的各位到底有没有看过相关著作,甚至看看《史记》,再来批评作者啊。
时间线:秦灭六国(匈奴占据河南地阳山北假高阙一带)——秦统一后蒙恬北驱匈奴(头曼不胜秦,北徙)——秦末(冒顿崛起灭东胡,重新南下),所以书中所说正是头曼强盛之时,要不是秦统一将其击破,头曼领导下的匈奴不强?
霍印章《秦朝军事史》:p106-107
张金奎《匈奴帝国》:p50-51
陈序经《匈奴史稿》:p182-183
《史记·匈奴列传》:後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