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不能拼命啊,拼命就灭族了!
几十万教匪已经在直隶边境,他们要是进了直隶,那今年的秋粮可就收不上来了。
甚至连山东的粮食可能也同样会收不上来。
到时候别说是军需了。
就这北京城内,百万不事生产的铁杆庄稼们吃什么,都能让这大清朝廷头痛死。
现在给大清朝的死路好像有点太多了。
第一就是缺粮饿死。
第二就是被太平天国打破北京城杀死。
第三就是被明军从辽西走廊入关给逼死。
尤其是现在在北京城内的旗人数量有点太多了。
一旦北京被包围,那满洲就有全族被屠的危险了。
乾隆此时虽然头痛。
但是也知道厉害。
和一座坚城比起来,这一百来万八旗国族,才是根本。
人死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但是现在明军在辽东登陆了。
这大清朝还能去哪里?
决战北京?
不能决战,不能拼命啊。
乾隆心里想道。
但是现在在争论的大臣们一个两个的就是不提放弃北京的方案。
这让乾隆着急啊。
朕又不是崇祯。
你们一个两个怕什么?
真是让人着急。
难道要让朕自己提出撤离北京?
自己的身后名还要不要了?
要不现在传位给永琰,让他来背这个锅?
在乾隆旁边站着小心伺候的十五阿哥后背一冷,打了个寒颤。
此时阿桂出来说话了。
“皇上,现在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了,这八旗上下都要振作起来,另外现在一方面要战于辽东,一方面战于中原,靠现在这点兵力是不够的,还是要尽可能的扩大八旗才是!”
阿桂建议道。
乾隆点点头,说道:“扩大八旗确实是个办法!”
和珅、和琳等人面面相觑。
扩大八旗,怎么扩大?
看皇帝和阿桂之间的对话,似乎两人私底下已经商量好了。
现在就是公开提出来而已。
这南明制礼开议会,天国搞军功田制的府兵化改革。
这大清也不能落后啊。
不过大清当然不能开议会,也不能去搞什么府兵。
而是要进行一场“大八旗”计划的改革。
就是要巩固和加强八旗军制。
一方面要动员现有的满洲、蒙古八旗,将在旗的壮丁全部纳入训练,组织大军。
另外一方面,要扩大汉八旗,将直隶、山东的一些地方武装纳入到八旗的行列,给予旗籍。
在这之前,大清朝一直是在削弱八旗军的,到了乾隆朝后期,汉八旗的人数已不多了——毕竟要养这么多铁杆庄稼,大清朝的财政支撑不住啊。
但是现在大清朝可没办法了,汉八旗要扩大,不然如何能调动汉兵作战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
还要扩充一个回八旗。
就是去西北招募回回入旗。
妄图通过这样的一番改革。
将兵民合一的八旗军制恢复起来,恢复当年八旗铁骑无敌于天下的时代。
虽然这想法很是不切实际。
但是现在的大清朝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他们必须要扩大自己的基本盘,以和朱明、太平天国对抗。
在这场会议上。
乾隆定下了扩充汉八旗,新募回八旗,整顿满洲、蒙古八旗的计划。
动员在京的满洲、蒙古八旗壮丁入军,老弱也编成营。
摆出一副要在京城拼命的模样。
但一些嗅觉灵敏的满汉官员已经开始意识到。
乾隆皇帝已经做好了弃京而走的准备了。
老实说。
不少满洲的贵胄在得到消息之后,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要是乾隆真的要在京城死磕,那就是把满洲全族的命运压上了赌桌。
而且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赢的。
不过乾隆不想在京城决战,担心有灭族的风险——战于京城,就只能赢不能输,输了不但要亡国,还要被灭族。
而且乾隆本人也不能离开,否则皇帝老子跑了,下面的将士还有死战的决心?
自古就没有皇帝跑了,国都还能守得住的先例。
所以乾隆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离开京城的。
但又不能在京城决战。
因此现在的办法就是在河南、直隶大战。
在河南-直隶战场输了,那还能输得起——确切的说,是有时间跑路。
但是在河南、直隶大战之余,辽东的明军要怎么办?
这同样是摆在乾隆面前,不得不处理的事情。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