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3章 异变陡生(下)

尼古拉一世出门將会议室的大门狠狠关上,他现在几乎要气疯了,那个英国人私下里和他谈的条件根本不是这样。

乔治·维利尔斯声称愿意割让小保加利亚给俄国,所以尼古拉一世才接受了和谈匆匆赶回圣彼得堡,想要主持这场盛会。

然而那次密谈只有口头协议,主要是尼古拉一世觉得神圣同盟已经胜券在握。

本来確实该胜券在握,只不过宣布和谈之后,神圣同盟除了俄国都开始分行礼了,希腊王国內部为了爭权夺利甚至上演了多次武装火併。

奥地利帝国將土地转交给俄国人之后也基本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不少人都原地退役去了多瑙河两公国支援发展。

只有俄国人还在派兵抢地盘,但为了防御需要兵力也变得十分分散。俄国人这次得到的土地夹在了奥地利、奥斯曼、希腊三国中间,所以国防压力巨大。

然而神圣同盟诸国包括俄国人自己都觉得战爭已经结束,所以並未急著向巴尔干地区增兵。

反观奥斯曼由於巨大的国防压力不得不从安纳托利亚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来修建防御工事,为以防万一还保留了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

英国人也在帮忙指导防御工事的建设,同时还派来了大量的军官来帮忙训练奥斯曼人。

从英国国內赶来的红杉军也没有立刻撤离,而是选择在色雷斯地区驻扎下来。

再加上圣彼得堡的路途实在太远、通信实在太差,一来一回间英土联军和神圣同盟的兵力发生了逆转,这才是乔治·维利尔斯的底气。

除此之外沙皇尼古拉一世也確实有些欺人太甚了,真將奥斯曼帝国赶出欧洲,那英国的一切努力不是全白费了?

乔治·维利尔斯態度强硬並不是为了打仗,或者真的想掀桌子,他只是希望俄国能接受英国的条件而已。

当然如果奥地利和希腊能真的接受英国和奥斯曼的条件退出战爭,那么作战计划就稍稍做一下修改。

其实在理论上讲奥地利帝国应该选择拋弃俄奥同盟袖手旁观才是最优解,毕竟奥地利帝国已经拿到了想要得到的东西。

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战爭会直接削弱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两个竞爭对手,乔治·维利尔斯实在想不出奥地利继续支持俄国人的理由。

至於希腊人,这群忘恩负义的傢伙根本无足轻重,但以奥托一世和弗兰茨的私人关係大概率会站在奥地利帝国一方。

当场面上只剩下俄、英、土三国之后,俄国人就更容易听从他的合理建议。

这也將是一个伏笔,未来的俄奥两国將会很难相互信任,只要通过多瑙河两公国將奥斯曼和俄国的矛盾变成俄国和奥地利的矛盾事情就会变得很容易。

到那个时候英国就又回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拉一个打一个,在將其逐个击破之后,便可以稳定自己的世界霸权。

相比英国人,俄国人的准备就仓促得多,他们甚至还没完成对巴尔干主要地区的占领。

前线的部队也仅有不到二十万人,並且散落在整个巴尔干地区。其实这就是弗兰茨之前提到的问题。

首先,巴尔干地区的土地承载力极其有限,同一地区根本不可能派驻太多士兵。

其次,巴尔干地区民风彪悍,法律观念淡薄,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民族、宗教、社会、阶级问题错综复杂,维稳成本巨大。

(请记住1?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维稳通常来说就是两种手段,一种是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打造一个相对高福利的环境,同时加强法制和教育建设。

另一种则是严刑峻法,再加上武力镇压。

以俄国的经济情况,显然选择后者更符合俄国国情。

后者虽然廉价,但是却隱患多多,最大的隱患便是容易反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