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一同来找方应物的同年大约有十来个,科举结束没多久,他们大多还都住在东城会馆、旅店,聚集起来很容易。

此刻有人起了头吹捧,便又有其他人跟隨著吹捧,一时间院中喧闹无比。方应物有那么一瞬间,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陈桥兵变的赵匡胤身上,就等著被群眾强迫“黄袍加身”了

方应物无奈环视眾人,迎上来的却是一双双充满了渴望的眼睛,有兴奋,有激动

这些新科进士感到自己已经踏上了政治舞台,多年修身齐家之后可以治国平天下了。此次遇到大风波,他们纷纷渴望抓住机会表现自我,但却未必看得透其中的凶险。

不过他们还是下意识觉得,需要一个带头大哥和主心骨,对大明文人而言,串联勾结几乎是本能。

遇到关键时候,往往以各种纽带连结起来,要么联名上疏,要么组织起来一批批的上疏,这样团结起来才能达到造出声势的目的。

但若没有威望高的核心人物居中坐镇,那就组织不起来。这样的人物,不看年龄不看品级,只看影响力和號召力,不是隨便一个就能胜任的。

你们学这个学的倒是很快要被眾人强推为首的方应物连连苦笑,头皮发麻。

面对眾人的抬举,他敢说一个“不”字么?若此刻逆天而行,先前辛辛苦苦积攒的人望只怕就全部毁掉了,別人才不管他有没有苦衷。

那些触怒天子也不鬆口、最后被贬斥的先贤们,是不是也因为像自己这样无奈,所以才被赶鸭子上架成了烈士?

最终方应物只得谦逊道:“在下年轻识浅,有何德何能不过今曰天色已晚,明曰诸君可各自写本。待到后曰清晨,吾辈共聚通政司大门,一同將奏疏上交!”

“就如此约定!”眾人答应一声,又互相谈了一阵子话,便各自告辞。

看看已经是黄昏,但方应物仍然出了门,他要去刘府找老泰山。因为面对目前这种窘状,方应物实在琢磨不出什么办法,想来想去,也只能去向刘问计了。以刘的丰富经验加上他的智商,总能想出个法子罢?

一路无话,方应物到了刘府便被带到书房去。刘大学士正在对贴习字,见了方应物问道:“贤婿突然来访,所为何来?”

方应物答道:“今曰乍闻天子发中旨乱命,特来向老泰山討教。”刘放下笔,奇道:“这有什么討教的?”

寒暄完毕后,方应物试探道:“老泰山身居內阁大学士之位,不知要如何做?”

刘淡然道:“还能如何?老夫上了一封奏疏,劝諫天子收手而已。”

“老泰山竟然上疏讽议君王?”方应物大吃一惊!

纸糊三阁老之所以被称为纸糊三阁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三人遇到天子胡来时不敢抗爭,惯会装聋作哑熟视无睹,所以这刘上疏諫君才让方应物很吃惊。

“少见多怪,这有何可惊讶?预计进諫奏疏將有成百上千,老夫的奏疏夹在里面又不起眼。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成与不成无关紧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