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另辟蹊径
在九十年代,收割机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俄罗斯。
这倒不是因为德国或者日本没有生产收割机的技术,而是因为欧洲和日本都不是的产地,欧洲和日本的农机企业自然就不会去研发收割机。
以当时的世界工业格局,除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地区的工业水平,很难去研发收割机这种工业机械产品。
农业领域当中,有两种大宗农作物,比较晚才进入到机械化耕种收割的时代,一种是菜籽,另一种就是。因为这两种农作物都不太适合粗旷的收割方法。
是美国立国初期最重要的农作物,美国前一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种植的血泪史。
所以早在185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开始尝试用机械收割。
然而的特点,也注定了机械收割的难度比较大。美国人整整研究了七十多年,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发明了商用的摘机器,只不过效率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早期的采机,工作效率还不如人工采,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能节约人力。
之后美国人又研究了五十年,终于做出了高效率的机械采机,到了1975年,美国人才实现了收获的机械化。
而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在较劲,既然美国人开始用收割机了,那么苏联人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联也加快了收割机的研发,并且在1980年,也开始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收割机。
但是那个时代的收割机有两个缺点,一是出率低,大概只有七成左右;二就是含杂率高,因此会降低的品质。
大规模机械农业一直有个缺点,那就是产后损耗比较高。
机器毕竟不是人的双手,在使用大型收割机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会损失一些损耗,粮食作物的损失会少一些,水果蔬菜的损失会大一些。
后世的收割机,出率能到90%以上,也就是损耗可以控制在10%以内,而在七八十年代收割机刚刚出现的时候,损耗都是还在30%左右的。
美国和苏联的耕地面积比较大,不夸张的说,人家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损耗一点农产品,也觉得无所谓。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超过10%以上的损耗,绝对是农民伯伯承受不起的。
另外机器收摘,会造成大量的铃壳、断枝还有碎叶掺杂其中。所以当时机械化收割,必须要再投资一大笔钱,配备清理厂,去掉里的各种杂质。
美国人财大气粗可以这么玩,而中国人连收割机都用不起,更别说再建一个清理厂了。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收割机并没有在中国推广使用。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人力成本低。
既然钱可以雇人去采摘,出率高,还没有杂质,干嘛要去买昂贵的收割机!
每当九月份收获的季节,全国各地前方xj的列车上,都会挤满了彩大军,辛苦彩一个月,能赚到平时小半年的收入。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收割机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不仅彩率提高,杂质率也大幅度降低,中国也开始使用起了收割机。
有些地方甚至是无人的收割机,北斗卫星一定位,农用手指按几下手机,就能完成收割。
未来生产收割机的,也主要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三个国家。
其中俄罗斯的收割机,传承于苏联。苏联时期地域广袤,当时苏联所控制的中亚地区,是的重要产地,苏联也有研发收割机的必要性。
后来苏联解体以后,单靠俄罗斯的产就比较少了,而且俄罗斯的品质不高,还不如石化纤维,所以俄罗斯的收割机就陷入到了停滞阶段。
与之相比中国的产量连年增加,对于收割机的研发也开足了马力。
中国国产的收割机,跟美国的收割机是有差异的。
世界各地所耕种的种类是不一样的,美国种的是比马、非洲种的是非洲,南美种的则是巴西,不同种类的,采摘特性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同一品种的,由于土壤、光照、雨水程度不同,长出来的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美国的那种大型收割机,未必适合中国的采摘。
中国的收割机,也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所研发的。
国产收割机使用的调解机械刀片,可以将各种桃中的籽彻底的分离出来,即便是桃没有完全成熟,或者桃水分含量不同,也没有问题。
而且分离后的籽不会被打散,可以基本保持原状。
在壳分离的过程当中,国产收割机使用的并不是美国那种传统的分离传动结构,所以结构也要更加简单一些。
机械设备当中,所使用的复杂结构越少,机械的稳定性就越高,也就越不容易出故障,因此国产收割机的稳定性也要更高一些。
国产收割机,在后世已经是国家级的发明专利,专利权自然是国家的农机研究院所有。李卫东所看上的,也是这一套专利技术。
九十年代的中国,收割机还是一种冷门农业机械,没有农机企业生产,也没有农机企业研发。只有农机研究局这种公立性质的科研机构,才会关注这种产品。
这也就意味着,李卫东想要做收割机的话,没有人会跟李卫东竞争,这也算是另辟蹊径分大饼。
趁着其他农机企业都没有意识到收割机的市场前景,李卫东先把这个项目拿下来,等到以后其他企业发现收割机能赚钱的时候,富康农机早就掌握了了核心技术。
到时候随随便便申请几个专利,就能形成专利壁垒,去卡别人脖子。
而且李卫东还不担心其他农机企业会做山寨,因为这是从农机研究院里得到的项目,国内的农机企业,要是敢去山寨农机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估计连产品都没法上市。
……
李卫东提起收割机的时候,对面的何大伯却是微微一皱眉头。
“卫东,你说的这个收割机,应该是个偏小众的农机吧?”何大伯开口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