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有人站在街上抑扬顿挫地念着新出来的报纸, 茶楼说书先生如今也都多了新业务, 就是给大家绘声绘色地念报纸。
“第二期发行的报纸,还描述了不久前上京城发生的‘两王贬庶案’的经过, 重点强调了,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理不可为违!其中《大乾律》记载了以下几种条例……”
“这份报纸上,还描写了在‘丈量土地’期间,户部尚书杜大人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说起杜大人,那可是位好官, 他在哪里当官, 就在哪里平反冤假错案, 可以说是当代‘包青天’。”
“……闻夏县旱灾蝗灾, 朝廷派人一过去看, 结果怎么着,发现石漆了!真是天佑我大乾!”
“这就看完了, 没了吗!”
说书先生自己都觉得读得不够过瘾!
“快看看下一期报纸有什么重点内容!”
“《乾报*第三期》, 揭露晋阳知府贪污之事,晋商是否会就此解散?”
“晋商怎么了?惹出什么乱子了吗!”听客的心纷纷被吊了起来。
说书先生苦笑:“你们问我我也不知道啊, 这上面也没写,我也好奇!下期报纸, 还将描述女帝是如何指导上京的军队击退瓦剌大军的!”
“咦,还有关于未来科举政策改革的官方解读!”
“那下一期报纸什么时候能发布啊!”
“八月初八。”
“我不管了, 就算不睡觉,也得抢到八号的那份报纸!”
“总共就印十万份也太少了, 我看光咱上京就得印十万份!”
……
刘继业还在奋笔疾书修改着八月初八的稿件。
与他合作的苏怀和刚好推门进来:“刘继业, 大理寺决定今明天两天判晋商的案子, 但我们的报纸后天就得出,这时间也追得太紧了。”
“这也没办法。按陛下的意思, 报纸最好能每日更新, 咱们三日一出,已经很慢了。而且现在看来《乾报》实在是很受普通百姓欢迎了, 第一期的报纸已经加印到二十五万份了,还是不断有外省的官员给我寄信说市面上极难买到, 并问我们是否决定继续加印。”
苏怀和若有所思:“你觉不觉得,我们得想办法把‘报纸’这事做大?”
刘继业赶紧放下手中的笔问:“怀和, 是有想法了吗?”
“我觉得还是得学着那些商人手段,将《乾报》做到天下各地均可以做到自行发行!”
“咱们可以用前期卖报纸转来的收益, 在全国各地选择合适地点开设‘报纸局’, 当地根据需求自行印发,同时, 除了《乾报》外,不同地域的大事, 也可以做成地方报纸……”
“这法子是很好,但是需要的人脉也太广了。”
“继业,你是不是忘记我在哪里任职了?吏部文选司负责各地官员调配,我多少还是有几分面子在的。”
苏怀和紧接着道:“光我们两个人写稿子也不行, 还得多招些人回来, 而且光两个人收集消息也过于闭塞, 迟早会把知道的东西写完。到那时报纸没有吸引百姓的内容,就发不出去了。”
刘继业感同身受:“关于这一点,我和容映冉大人也商量过,他说让我去找锦衣卫的于薛敬大人,问问锦衣卫在碰到大新闻的时候,能不能第一时间通知我们过去了解情况。”
“……和锦衣卫合作,他们能愿意?”苏怀和顿了顿。
“容大人说,会。”刘继业顿了顿道,“对了,他还让我问问锦衣卫的于薛敬大人知不知道《商道》这本奇书是谁写得, 或许可以作为我们《乾报》下一期的素材。”
于薛敬:说吧,是你们想死,还是容映冉想死,还是想一起死,或者是死一起?
#
这几天忙到都没时间看新闻, 今天扫了眼, 给我气死了。
也不是买不起i.pon.e,但以后不会再买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