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方孝孺在很多事情上也是身不由己的。

一方面是,何夕提倡的,他必须反对这种类似党争的思路。????另外一方面,身为宋濂的衣钵弟子,难道不应该维护宋濂的身后名誉吗?苏伯衡在一些私下还真说过,宋濂一些问题。方孝孺必须有所反对。

最最重要的是,何夕通过否定元朝,否定了很多士大夫的政治身份与地位,因为在何夕从宋到元的以华夷之辩为主的视角,这些人都是汉奸,而今天下有数,有底蕴的所谓士大夫,恰恰大部分都是从元代遗留下来的。

别人不说,就是太子妃吕氏的吕家,他们就是吕文德吕文焕家族之后,也就是举襄阳投靠蒙古人家族。

宋朝灭亡,到明朝兴起,还不到一百年。也就是民国到现在的这么长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时间很长,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时间并不长。

很多事情不可以细说的。而苏伯衡治史却非常严谨,他既然接受了何夕的说法,自然要将元史写成一代名史,要令乱臣贼子惧。这种情况下,不喜欢苏伯衡的人不要太多了。

借助而今之局面,将苏伯衡掀翻,踩上一万只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对苏伯衡来说,元史本身,比他性命都重要,杀了可以,但是毁了他的元史,毁了他十几年的心血,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虽然说如果没有黄子澄答应与丁显合作,苏伯衡连走出诏狱的可能都没有。但是苏伯衡出来之后,修养好身体立即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北上。

去北京,将没有写完的元史重新写完。

人可以死,史不可灭。

黄观作为苏伯衡的弟子,自然愿意跟随老师一起北上的。

苏伯衡最后看了一眼南京城,依然登船。虽然北方在打仗,但是战火与硝烟根本没有传到南京这里,南京已经太平的与之前一样。而且拜很多人与北京做生意的人所赐,北京与南京的陆上通道,几乎已经被封锁殆尽了。

只有一些偏远的小路,才能绕过双方的封锁,走私一些货物,但是风险依旧太大了。唯一海上的风险最小。

苏伯衡最后问黄观说道:“尚宾,你这一次跟我一走,在南京就成为逆贼了。你不害怕吗?不后悔吗?”

黄观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不后悔。”

黄观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黄观很清楚,他在南京那么已经挂上号了,可以说,朱允炆在位一日,他就被打入另册一日,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有什么出头之日。

另外一方面,就是黄观也深受苏伯衡与何夕的思想指引,不喜欢南京的氛围。

黄观对何夕的很多作为,虽然都不是太赞同,但是有一点,天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就是何夕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但是方孝孺这边,他们觉的所有问题都是何夕制造出来的。

其实何夕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制造这么多问题,不过,方孝孺这边很多人不想面对这些问题,只是想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如此一来,似乎大家都可以掩耳盗铃的过日子了。

简直是可笑之极。

这样的人,黄观不屑与之为伍。

而今战事虽然未定,黄观也不敢说,北京就赢定了。但是他看出来了,北京那边,反而没有那么多的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南京,南京内阁中枢,有太多的问题了。

黄观觉得,北京不会那么容易输的。

这就够了。

苏伯衡听了哈哈大笑,笑着笑着咳嗽起来,说道:“如此正好,我在北京还有一点面子,定然给你安排一个好前程。我死之前能做这两件事情,就够了。”

苏伯衡内心之中的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安排好自己的弟子。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元史了。

他不知道自己能到什么地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