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六抱着手榴弹正在匍匐前进,刚才日军扔出来的手雷,险些就炸到了他。他为了行动方便,干脆就站了起来,这样躲避日军扔出来的手雷,更加灵活一些,也能够更快地接近敌人的碉堡。接下来的战斗就用不着高九等人费心了。
792团的士兵们潮水一般的通过了兰溪河大桥,朝着日军的战俘营发起了进攻。
王占奎站在大桥的南侧,等待侦察兵的消息,准备阻击日军的援兵。
日军曹长知道接下来,敌人一定派人来爆破碉堡。但是,射击孔被死死的封锁,碉堡的门又出不去,他心急如焚。为了阻止敌人接近碉堡,他就命令日军士兵从射击孔,盲目的向外扔手雷。
果然,日军在猛烈的轰炸下,基本上死伤殆尽。虽然在792团士兵冲锋时仍然有残余的日军士兵进行阻击,但是他们的火力太弱了,792团的士兵们蜂拥着冲了上去,拿下了桥头堡阵地。
此时,大桥的南侧只剩下不过20名日军士兵,真是不够高九和特战队员九们塞牙缝的。一轮精确的射杀之后,日军就剩下没有几个人了,几个躲在碉堡里等日军士兵,被高九从抢眼扔进去两枚手雷,直接就报销了。从战斗开始到结束,总共用了不到三分钟。
周名山和秦峰等人,忙着在战俘中寻找李副处长。
在过去建造桥梁的时候,那时候航空业不发达,桥梁的作用就更加重大。为了防止战争期间被敌方利用,许多重要的桥梁往往会设计一个用于自毁的安装炸药的暗室。
从射击孔外打进来的子弹太密集了,日军向外扔出了两枚手雷在外面爆炸了,第三枚手雷在通过射击孔的时候,被机枪子弹击中,一下子落进了碉堡里面,就在里边炸开了。碉堡里面空间狭小,手雷爆炸发挥了最大的威力。仅仅这一枚手雷,碉堡里面剩下的九名士兵,全部都失去了战斗力。
他身后的一名传令兵,就朝着天空发射了一枚信号弹。
炮火刚一停息,792团两个步兵连的士兵,就冲了上去。日军十分顽强,尽管在刚才的炮火中,已经损失了将近一半人,但是那些活着的日军仍然拼命地射击。桥头附近全部都是开阔地,造成了国军士兵不少的伤亡,进攻的国军士兵被迫暂时停止了进攻。
日军的曹长就指挥着士兵想从碉堡的出入口冲出去,可是两名日军士兵刚一露头,就被李小山和特战队员全部射杀。
防守兰溪河大桥的是日军的一个加强小队,
守在南侧的一共有40名日军。
战斗打响以后,守卫大桥的日军指挥官,不明白国军进攻的目标,他以为国军是来毁掉大桥的,因此,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国军冲上大桥,因此,他就从北面的桥头堡派出了20名士兵去增援南侧的桥头堡。假如他知道国军的目标只是过桥,他一定会把全部的兵力收缩到大桥的北侧。
刘参谋长看到了三处山头升起的信号弹,他兴奋地说道:“团座,桃山的人和骑兵营的人,战斗力真的不错,这么快就拿下了日军坚固的碉堡。”
日军曹长原本以为守在碉堡里,安全性会提高很多,现在才发现这座碉堡,竟然成了一座棺材。
也就是在前后一两分钟的时间,东山和西山也升起了信号弹。郭恒明和杜生喜等人也拿下了日军的碉堡。这三处碉堡占领之后,他们就可以居高临下对战俘营的日伪军进行压制。
接下来就是收缴战利品和转运战俘和伤员了。刘参谋长事先已经做了周密的布置,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日军士兵不怕死,但是接连上去了两名日军士兵,都被打死之后,他们也没有人再敢上前了。
在战斗打响的同时,所有日军战俘营通往外界的电话线,都已经被骑兵营的士兵切断了,周围的日军并没有得到消息。
有一首经典歌曲《啊,朋友再见》非常好听,是一部著名的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这部电影描述的就是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在这座大桥主桥墩上的暗室里安装炸药,炸毁了这座桥梁的故事。
他命令道:“开始。”
高九看了半天,不免有些失望,他认为或许是因为国情不一样,这座桥梁没有设计这样的暗室。
高九搜索过这座大桥的资料,这座大桥的设计师是西班牙人,按照他们的设计理念,应该会有这样的暗室的。他不死心,又从腰间拔出了驳壳枪,用枪柄四处敲打着混凝土的桥墩,时间不长,他真的听到了里面有空洞的声音。这种设计就十分巧妙了,外表看似是坚固的水泥墙,其实只有薄薄的一层,将来需要的话,砸开以后就会露出里面的暗室。
高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就爬上了桥面,又来到了大桥的南端,从这一面查看了大桥周围的环境。
随着战争的继续,或许有需要炸毁兰溪河大桥的时候,现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高九就提前做一些准备。做完了这一切,他就来到了王占奎的身边。
此时,792团完成了收尾的工作,已经开始撤退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