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七微怔,随即点头道:“做了耆老也好,老国公不宜过于闲了。”陆七微笑点头,他也不能将荣氏一棍子打死,荣氏在世家制衡上是很有用处,只能怀柔对待,这位老国公很是狡猾,但他的‘岳父’明显是个可以放心的人物。
荣氏父子谢恩起身,尤其荣国公的儿子,神情有着颇为激动的惊喜,父子两人落了座。
“老国公的意思,是劝我不要让了萧氏一家独大。”陆七温和道。
最+近+章节+在6=9=书=吧阅读!
陆七点头,道:“我还需要回去了周国。”
“您老的功劳,怎么说?”陆七微笑问道。
“老臣最大的功劳,就是为陛下守秘,陛下去了唐国,去了周国,甚至魏国对陛下的猜疑,老臣也曾经为陛下掩饰。”荣氏家主正容道。
荣国公摇头,道:“陛下,世家的制衡是必须的,但若想国家强大而又稳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公平取士,广招天子门生,就能够渐渐取代了世家对朝廷的影响。”
陆七听了微愕,随即扭头看向别处,过了一会儿,又听荣氏家主诚恳道:“请陛下不要怪罪了老臣没有作为,老臣的作为对晋国覆灭魏国,不会有了多大的意义,魏国的存在,事实上就是陛下故意放纵的,老臣心里不想获得了大的功勋,只求能够明哲保身,老臣若是立了大功勋,只会让了陛下为难。”
“陛下说的是事实,不过晋国上下凡是知道陛下身秘的,几乎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守口如瓶,或者误导掩饰,而因为晋国的文官体系,大部分是萧氏举荐形成的,所以萧氏不叛,外来势力很难打入晋国官场刺探机密,陛下之所以能够瞒天过海,事实上就是因为晋国官场很纯粹,周国和以前的魏国探子,都无法在短期内混入晋国的官员体系,只能凭了道听途说去回报。”荣国公说道。
“老国公去了湖州,望不要干涉了军政。”陆七提醒了一句。
“我见过周皇帝,那是一位明君,只是他倚重的军臣多是智慧人物。”陆七评价道。
陆七听了默然,过了一会儿,荣国公又道:“陛下能够奉天承运,本身的能力是主因,但臣认为,也是得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人和,就说以前的唐国,几大世家占据了很大的权势,但却无一能够动摇了唐国的统治,原因就是世家之间互相制衡,唐国皇帝的眼睛也是时刻盯着世家。”
“老臣认为,周皇帝若是明君,他就不应该犯了以前数朝发生过的恶事,周国本就是武将造反立国,而周皇帝偏偏自大的纵容军臣坐大,老臣认为,并非勤政爱民就是明君,周皇帝进取江淮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休养生息,加强文官的地位,让文官执掌一些军职,可周皇帝却是急切想去覆灭了燕国,燕国兵将骁勇,多骑兵,比当年唐国之军的战力强悍了数倍不止,后果可想而知。”荣国公没有苟同的据理驳说。
“陛下放心,老臣会安分的,迁去了湖州,老臣在太湖畔自起一乡堡,与族人安生度日。”荣国公回答道。
“那你觉得,周国会知道了我的真身吗?”陆七问道。
“陛下,所谓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以前的魏国距离晋国是最近的,可是也弄不清那个传言会是真的,关键是陛下的行为,完全颠覆了正常的认知观念,任何人若是听说晋国皇帝跑去了周国,第一个念头会觉得是无稽之谈,而且也会认为晋国皇帝若是不在国内,那岂不是会被别人篡夺了权柄。”荣国公回答道。
“话是那么说,但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多数都会是世家出身,普通人家,想读书的都难。”陆七微笑回应。
“陛下这话偏颇了,不说江南的大户比比皆是,就是陛下多立书院的举措,已然能够让了人才辈出。”荣国公驳说道。
陆七微笑点头,随即温和道:“其实我知道,晋国能够政通人和,是中府使的功劳,我所做的,是取天下,中府使做的,是治天下。”
荣国公神情微僵,迟疑一下,道:“陛下,后宫干政,日后会造成争储纷乱的。”
陆七微笑道:“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等一统天下了,内廷或许会成了内阁,置九卿相主事,不过中府使依旧会是内阁之首。”
“老臣明白了。”荣国公起礼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