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很好的合作机会
冯啸辰说的地方企业,自然就是正在筹建中的辰宇工程机械公司了。
天地良心,冯啸辰最初到东翔厂来的时候,丝毫也没想过要拉东翔厂与自己的公司合作,他是纯粹为了帮叔叔的忙而来的。但在考察过东翔厂的技术状况之后,他便产生了这个念头,觉得让东翔厂与辰宇工程机械公司合作,实在是堪称珠联璧合的一个方案。
在杨海帆和张国栋的主持下,辰宇工程机械公司的框架已经基本搭起来了。大批机器设备已经运进了刚刚建好的车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冯啸辰和杨海帆在海外捡的“洋垃圾”,也就是一些其实性能还非常不错的二手机床。
招工的情况也还令人满意,杨海帆从辰宇轴承公司带过来一批有经验的工人,又新招收了一批各家工厂退下来的老工人,还用高薪作为诱惑,从其他企业撬来了一些在职的骨干技工,满足了各个工序上的人员要求。相比几年前,下海赚钱的观念已经更为普及了,国内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太理想,有些技术好的工人也乐于到薪水更高的私企去工作。至于说铁饭碗啥的,不还有“停薪留职”这个名目吗?
张国栋带领一帮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拿出了好几种全新的工程机械的设计,包括挖掘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等等。这其中,冯啸辰的金手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向张国栋提供了不少后世的工程机械设计理念,让张国栋大开眼界, 叹为观止。利用这些设想, 张国栋设计出来的工程机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前于欧美同行,他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这些产品必定能够赢得客户的青睐。
产品设计出来,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把这些产品生产出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辰宇公司要搞的是批量化的生产, 初期的目标是年产2万台各式机械, 未来还要再发展到10万、20万的规模。2万台机械,就不是靠着一两个优秀技工捣估捣估能够做出来的, 它需要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生产体系, 需要有大量的设备和数以千计的熟练工人。杨海帆和张国栋拿着计算器算了半天,发现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工人还有很大的缺口, 而这个缺口一时间是很难弥补上的。
从那时候起, 冯啸辰就琢磨过找人代工的问题。普通的零件,要在社会上找到代工厂并不困难,因为随着国家的经济调整,一些机械企业正面临着开工不足的威胁, 有人找他们代工,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但涉及到那些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部件,找人代工就不容易了, 因为制造这样的部件需要有高级机床和高级技工, 而拥有这些资源的都是大企业,这些企业日子还得过去,同时又带着一些傲气, 不肯接受一家民营企业的订货。
正是瞌睡碰上枕头, 就在冯啸辰觉得一筹莫展的时候, 在他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家企业。这家企业拥有大量的进口机床,设备条件好得让人目眩,这家企业还拥有大批高级技工, 拥有精密机械加工的丰富经验。开玩笑,民用挖掘机的零件精度要求再高, 能比得上火炮吗?
最难得的是, 这家企业目前还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难,2000多职工眼看着就要断粮了。冯啸辰在这个时候给这家企业介绍业务, 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是能够让人建个生祠去祭拜的。
冯啸辰当然也可以带着一些趁火打劫的心态,把给东翔机械厂的代工价格压到底线,光给对方留下职工工资, 而把利润通通卡掉。不过,冯啸辰不是这种黑了良心的人, 他前一世是国家干部, 这一世还是国家干部,同时, 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有着一些富国强兵的理想。他这次到青东来, 就是为了挽救东翔厂的,在不损失自己利益的情况下,给东翔厂留出更多的利润,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这两天, 冯啸辰已经在思考与东翔厂合作的问题了,他根据东翔厂的生产能力, 计算了准备分包给东翔厂的业务。按照价值计算, 大约每套部件是5000元左右, 一年大致是1万套的规模。东翔厂深处内地, 交通不便, 冯啸辰准备分包给东翔厂做的业务,都是那些加工要求高,附加价值大,而重量和体积都比较小的零件。也只有这样的零件,才适合放到这种地方来做,如果你让东翔厂去生产挖掘机的大铲子,光是运费就足够让人崩溃了。
冯啸辰估计这些部件的毛利率在50%左右,其实也不能算是向东翔厂让利。如果换成一家地方企业来做这些业务,在报价同样为5000的情况下,毛利率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东翔厂的毛利率高,一是因为军工企业没有各种税费负担,一是因为东翔厂的设备都是由国家无偿拨付的, 东翔厂在生产中不需要考虑设备的折旧和分摊。这些好处,都是国家给东翔厂的优惠, 冯啸辰没有把这些好处据为己有的想法。
“啸辰, 你说的特殊部件, 是指什么样的东西, 你确信我们厂能够生产出来吗?”冯飞有些不踏实地问道。冯啸辰是他侄子,他说话是可以无所顾忌的。其实顾建华和董老也想问这个问题,只是碍着面子,不便提出来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