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搭一趟便车
海洋石油开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8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海岸数米深的海域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类对于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仍处于近海范围,作业水深不到10米,开采方式与陆地石油开采并无二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恢复,海洋油气开发的速度不断提升,开发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传统上使用固定平台或者人工岛的开采方式在作业水深增加的条件下已经不再适用,移动式钻井装置、浮式生产系统和海底生产系统等应运而生。至60年代,海洋石油开发的作业水深已经超过200米,70-80年代超过了500米,90年代更是接近了2000米。
深海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使海洋石油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1世纪初,海上石油产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石油产量的1/3。而随着陆上石油勘探潜力逐渐耗尽,海洋石油勘探更是成为人类解决石油供应问题的最大希望。英国北海、墨西哥湾、西非、南美、澳大利亚大陆架以及中国的东海、南海都成为海上石油勘探开发的热点。
中国的海洋石油开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65年在莺歌海岸水深15米处打出了我国海上第一口油气发现井。80年代以来,中国加大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力度,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中国的海洋石油开发大多依赖与国外的合作,而且开发区域主要集中于浅水区,对南海和东海的深海石油只能是望洋兴叹。
作为一名穿越者,冯啸辰当然知道中国未来必定要挺进东海、南海,开发那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深海资源。同时,中国还将走向世界, 与亚非拉的欠发达国家共同开发它们所拥有的海洋石油资源。要完成这些开发活动,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把开发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这其中包括了石油勘探技术,也包括了深海石油开采技术。深海钻井平台的研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早在十年前, 冯啸辰就已经在布局深海钻井平台的研发。他把这项任务分解承包给了几十家装备制造企业, 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要求它们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进行这项技术的预研。罗冶也是承担深海钻井平台开发任务的企业之一, 这项任务是作为装备公司帮助罗冶联系其他业务时的条件所提出来的, 罗冶如果不接受这项任务,那么也别指望从装备公司获得其他的业务。
凭心而论, 在当年, 罗冶的一干领导对于冯啸辰提出的这个要求是意见极大的,当面的质疑都不止十次八次,背后骂娘更是不计其数了。罗冶的领导不愿意接受这项任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觉得这完全就是把钱往水里扔, 而且是往深海里扔,扔下去就绝对找不回来的那种。海洋石油开发技术非常复杂,每一项技术的研发都是一个无底洞, 扔多少钱下去都听不到一个响声, 而这位装备公司的总经理却逼着他们扔钱,这怎么能不让他们恼火。
但恼火归恼火,形势比人强, 冯啸辰能够变着法地给各家企业找到业务, 还能够把大家团结起来和国外的大企业抗衡,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拜服了。冯啸辰要求他们必须完成这些预研工作,大家有再大的意见,也只能照着办, 不管怎么说,冯啸辰给他们弄到的钱, 还是比要求他们出去的钱要多得多的。
十年时间, 当初在黑暗中摸索的项目逐渐有了一些眉目,各家企业都掌握了不少技术。进入新世纪, 中国经济成功完成了转型,加上入世带来的利好,各行各业开始全面发力。原来觉得无比遥远的深海石油开发项目,突然就在发改委立项了, 上千亿的资金砸过来,砸得各家相关的部门都慌了神。
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储运, 还有什么海上作业、深水作业、海上生活保障、海洋环保等等, 全都是大课题,大项目。只要你能够拿得出技术, 石油部门有的是钱,几十亿一个作业平台, 人家都不带还价的。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罗冶以及其他一些企业的领导们才算是理解了冯啸辰布局的深远,一个个摇头叹气,说难怪人家冯总年纪轻轻就能身居高位, 那眼界、那谋略、那啥啥的,真是没说的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