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罗马的转机?
正所谓有人斯有土,有土才有国,苏曜很清楚,若无足够数量的核心人口,征服之地终将离心。
于是,他利用征服战争中获得的巨大财富和土地,以优厚的条件(如授予土地、减免赋税、提供农具种子)鼓励汉家儿女,特别是无地流民、退伍老兵及其家属,向辽东、朝鲜、日本、南洋、印度乃至西域进行武装殖民(屯田),并许以“十年不纳粮”的优惠。
同时,苏曜也下令,选拔征服当地贵族子弟入洛阳大学学习汉文化,优秀者亦可入仕为官,并提倡汉人与归顺异族通婚,以加速文化融合,巩固统治根基。
没过多久,各州郡便选出了首批三十万人的移民队伍,在官府的统一组织下,携带农具、种子和帝国银行发放的安家贷款,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前往新家园的道路。他们中有在战乱中失去田地的中原农民,有渴望军功封地的退伍士卒,也有在“摊丁入亩”新政下被解放了人身依附关系的佃户。帝国的驿站系统和新建的“移民招待所”为他们提供了沿途的食宿保障。
在遥远的华氏城,首批五千户汉人移民抵达时,受到了天竺大都护吕布的热情接待。他按照苏曜的旨意,将恒河沿岸最肥沃的、已收归国有的无主土地(原属于抵抗的百乘贵族)分配给他们,并派兵保护他们建立屯垦村落。来自中原的曲辕犁、耧车和先进农耕技术,很快就在这片一年三熟的土地上展现出惊人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数百名来自印度各邦的婆罗门、刹帝利子弟,作为“文化交流使”,被送入洛阳帝国大学的“蕃学馆”学习汉文、经典律法。苏曜特意下令,对学业优异者,可破格授予官职,甚至允许其参加科举考试并担任一定职务。这一政策在当地上层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原本心怀抵触的家族,开始争相将子弟送入汉学。
这些精英阶层的离开,极大的稳定了当地,在苏曜的授意下,未来他们将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担任帝国官吏,再被派往其他新征服的行省任职。这既切断了他们与地方势力的盘根错节,又利用其学识为帝国服务,使其个人前途与大汉国运紧密相连。
在恒河平原新建的“汉安屯”,退伍校尉李敢一家分得了百亩良田。当他第一次用曲辕犁翻开黝黑肥沃的泥土时,不禁对身旁的羌人辅兵感叹:“这地肥得流油!若在中原,这等田地怕是只有世家大族才配拥有。”他的长子则在屯垦学堂里,与皮肤黝黑的印度孩童一起,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诵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苏曜几乎通过移民,将周围一直不稳定的羌人、鲜卑与乌桓等族清空。
胡人内迁汉地的事再不会有,他们骑着马,挥着刀大批量的加入了苏曜西征的行列,然后在西方安家。
一部分人转为如那羌人辅兵般转为农耕,与在异国的汉人一起抱团,融为一体,另一部分人则继续向西,作为帝国的先锋与利刃,冲向更遥远的东欧大草原。
当地游牧民,哪里是这些在东方历经百战、装备精良的汉化胡骑的对手?
在马超西凉铁骑的指引下,匈奴人的铁蹄踏过伏尔加河,鲜卑射手的长箭掠过第聂伯河。这些曾经困扰汉朝边境的游牧民族,如今在大汉的龙旗指引下,将他们的勇武与剽悍尽数倾泻在了更西方的土地之上。
东欧平原上,原本分散的萨尔马提亚部落与哥特人,面对这支来自东方的铁流,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他们要么老老实实的归降,要么继续一窝蜂的向西逃窜,冲击罗马人的边境。
本就风雨飘摇的帝国在此局势下也越发的摇摇欲坠。
在武力征服与民族融合的同时,苏曜也同样没忘记宗教与习俗的引导。
苏曜并未强行禁绝当地信仰,而是采取“扶正去邪”的策略,凡是诸教派中有益于教化、劝人向善的学说,苏曜都予以认可,并敕封德高望重的高僧为“大汉僧正”,管理各地佛寺,同时严厉取缔诸如“娑提”(寡妇殉葬)等陋习。
在亚历山大港,类似的政策也在推行,帝国任命的“大主教”在获得官方认可的同时,也需宣誓效忠天皇,其教义阐释需符合《大汉律》的基本要求。
这一套套组合拳下来,帝国的统治根基迅速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