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正微笑著看著他,眼神里满是鼓励孔昊勉强的笑了笑。
他也知道,恐怕此时自己脸上的笑估计比哭还难看。
吴楚之靠过去,压低了声音继续说道,“怕个屁,记住,你是股东!大不了把他们全部开了!
孔昊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他缓缓抬起头,飞快的环视著会议室一圈。
他想起了高中时,他问吴楚之参加那种辩论赛或者演讲的时候为何从不紧张。
他记得吴楚之这么说过,目光不看他们的眼睛,只看他们的头顶,当他们都是一颗颗萝卜就好孔昊咬了咬牙巴骨,而后深吸了一口气。
都是萝卜!
他清了清嗓子,目光再次与凌婉兮交匯,她的笑容仿佛给了他力量。
好吧,戏台子都搭好了,自己再紧张也没用,孔昊朗声开了口,
“各位同事!关於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和知识分子地位崛起分不开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语,『脑体倒掛”?”
他和吴楚之、秦莞的家庭经歷,对这个现象確实是最有发言权的。
他们的父母,便是如此。
不待大家回答,孔昊自顾自的讲了起来,“『脑体倒掛”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特有的一个名词。
在当时,中青年知识分子收入普遍低於同龄的体力劳动者,其中当初归属中枢的在外央企的工程师的待遇最低。
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追求劳动者形式上的平等,即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
假设有两个初中毕业生,一个马上就参加工作,另一个要读完大学才参加工作。
这样,大学毕业生的工龄比初中毕业生少了7年。
而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是62元,
工作了7年的初中毕业生铁定是六级工,月薪达77.1元。
这15.1元的工资差距,大学生也许到老也无法赶上。
因为按照当时一刀切式的工资计算办法,工资级別只看工作年限。”
对孔昊这么清楚,吴楚之是一点儿也不奇怪。
因为,这是当初他们父母面临的选择。
五六十年代,每家每户都是有好几个孩子的,一个设计院家属区大院里,通常有数百个同年龄段的孩子。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子承父业的继续做工程师。
在当初的年代.—·
能吃饱饭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不少人都去做了工人,也有不少人去当了兵。
那会儿,想做工人,还得托关係。
在座的也是经歷了那个脑力劳动如猪狗的年代,自然也心理瞭然。
甚至,没有那一阵的春风到来,他们这群人也没法坐在现在的位置上来进行高谈阔论。
说到底,作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也是这次知识分子崛起的受益者。
“上个世纪80年代,隨著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意人的腰包都逐渐鼓起来,个体户、万元户层出不穷。
而知识分子除了每月领取微薄的工资,没有任何能够创造財富的机会。
教授卖烧饼”,『医生摆地摊”的现象成为人们爭相谈论的客观事实。
曾有人算过一笔帐:1985年,一个茶叶蛋的成本为0.15元,市场售价为0.40元,一天只要卖出100个茶叶蛋,每月至少有750元收入。
而从事飞弹原子弹研究的科学家,月薪最多不过400元,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是80年代初社会流传相当普遍的一句大白话。
这句大白话,相当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代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高於脑力劳动者的脑体倒掛现象。
而『脑体倒掛”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孔昊说罢,看了看会议室里眾人的神色,见大家饶有兴致的在听,也放鬆了下来,越说越流利,
“当时,在国家的大力引导,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科技人才、拥有先进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逐渐成为香饶,人才战略也成为各级政府必抓的重要工作。
从90年代开始,全国家庭的年收入在快速的增长,但其中教授、医生、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传统的知识分子收入,增长速度远高於社会平均数。
到了90年代末,当全国年平均收入增加到近万元的关口时,上述五个行业的平均年收入已突破10万关口。
当然这是个平均数,而非中位数,但是相对普通人而言,他们的收入是普通人的几倍以上。”
孔昊望著会议室里的眾人,再也没有紧张。
毕竟这些东西,是他的亲身经歷。
也曾经是锦城七中的社会实践调研课题当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教育界最为触动的,並不是韩寒的《杯中窥人》。
而是另一篇文章,《来自沈庄的报告》。
这篇文章,促成了一次教育的探索乃至后续的改革。
中学教育不再崇尚討论『白马非马』、『濠梁之辩”,而是除了课堂学习外,中学生需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当家庭的收入处於一个贫穷的阶段时,为数不多的收入,將被用来维持生计,投入教育的成本將会大打折扣。
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產家庭的教育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充足。虽然算不上特別富裕,达不到学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程度。
但他们对於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高於普通人,计算机这样的重要未来生產力工具,成为了他们满足基本家电配置后的首选。
於是在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家庭计算机销量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里依然保持著快速的增幅。”
吴楚之微微一笑,他家的第一台家用电脑就是购於1994年。
那时的486电脑堪称天价,要2万多一台,是他父亲吴青山半年的奖金。
孔昊口齿伶俐、思路清晰的讲述,让这会议室在座的诸人眼前一亮。
又是一个妖孽!
他们还以为孔昊只是一个电视上、文学作品中那种典型的科技天才少年。
为什么说是『只是”?
因为,这种人,你只能仰望,然后鼓掌,並不能亲身感受他的厉害。
甚至会刻板的认为他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plusultra版。
但是——
一个能听懂人话,且能说人话的天才少年出现在眼前时,眾人莫名的心里一松。
毕竟,这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这代表著公司的研发端到生產端是沟通无障碍的,不会出现两拨人鸡同鸭讲半天后,都选下一句狠话『你怎么就听不明白我的话呢!』
此时,不少人心里都在盘算著这个年轻核心团队的可行性。
独自镇守锦城总部、果核实质上的二號人物叶小米,核心技术的开发者一一孔昊,几次谈判果核最锋利的刀一一王冰冰,三篇雄文定天下的刘蒙蒙这年轻董事长夹带子里人才,貌似也不少啊。
吴楚之笑著让孔昊坐了下来,开始总结著,“90年代的知识分子收入崛起,支撑了家用个人计算机发展的黄金十年。
那么,各位,注意了!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价格的不断下降”,这两个条件!
將构成我们面临的当下及未来十年,家用个人计算机的销量的增长逻辑。”
说罢,他望著会议室里的眾人,“大家可能觉得我是在兜圈子,其实我说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件事:
个人计算机已经从精英阶层的家庭教育工具,开始转变为年轻人,特別是年轻大学生必备的生產力工具。”
吴楚之坐回了位置上,灌了一杯水后,继续开口说道,“关於计算机是否是大学生必备的生產力工具,我想,这个事实已经无需赘言。
现在的招聘需求里,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加上了『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体”。”
他顿了顿,“那么,对於市场的前景,我们可以这么下个结论:年轻人的需求將奠定未来十年家庭品牌机的增长趋势。
相信这点,大家已经能够明白了吧?”
吴楚之和孔吴的分析,让会议室的眾人统一了思想,对这个结论很是认同。
吴楚之起身走到富樺的身边,注视著他,“老富,你是搞营销的老资格,我们现在目標很明確,就是年轻大学生。
你告诉我,我们该怎么营销?”
富樺明白了过来,“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展开关係型营销。”
吴楚之微微一笑,“老富,具体点。”
富樺闻言却有点抓耳挠腮的,结合果核公司一系列的营销动作,他有点开悟。
但要让他具体说出来怎么怎么滴,他表示有点为难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