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
“钱晚上送去你家。”
周志英离开后,车子一路来到艋舺。
艋舺两个字皆是舟字边,都有船的含义,以这两个字组合成地名,不消说,这个地方肯定靠水。艋舺是过去台北最热闹的港市,同治末年因河床淤塞衰落,港市移向下游近邻大稻埕一带。
艋舺一带走不了吃水太深的大船,但走小船没问题,最近两三年,西园路和羊城街一带的旧仓库或茶室后巷,形成了水泥黑市,多以建材行或米铺为掩护。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黑到极致即为白,白乃黑之母,有些地方最大的黑社会头目往往扛着“罪恶克星”的牌匾。
台北的黑市不能明目张胆地摆在明面,需要偷偷摸摸,特别是当下水泥这种属于战略物资的存在,更得小心翼翼,不然容易被官方抄了,没收、罚款、蹲监三件套,然后过段日子神奇的事情发生——被没收的水泥又摆上黑市的货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叫商品再流通。
一家米店对面的清茶馆,冼耀文坐在馆外的竹椅上,看米店的老板热情招呼着一个客人。
如果没有熟人介绍,从这家米店只能买到米,如果有熟人介绍,就能买到水泥。
坐了几分钟,一个穿着台湾大褂的男人坐到冼耀文边上。
“冼先生,我是阿兴,陆先生叫我来的。”
冼耀文轻轻颔首,“陈先生能在这里买到水泥吗?”
“这里卖水泥的人我都熟。”
“那就麻烦你每种水泥都买一点,我只要一点样品,一二两就行,多余的你看着处理。”
这时候的水泥多用三至五层的牛皮纸包装,规格通常50kg,但黑市的水泥为了伪装和拆分成小袋高价转卖,可能用麻布袋或草袋进行包装,一般一袋起卖,不称斤两。
“很快就能办好,冼先生在这里等,还是?”
“不着急。”冼耀文将一卷用橡皮筋扎好的台币放在桌面,“我和陆先生晚上有约,你到时候给我就行了。我先走,你帮我付下茶钱。”
“好。”
阿兴的注意力已经被台币上的“100”字样吸引,冼耀文一转身,他立马将钱抓在手里,冼耀文走远,钱已经在桌底下被展开,点了点,一共五张100元面额,二十张50元面额,十张10元面额。
他秒懂五百是他的辛苦费,其他是买水泥的钱,他的肾上腺素瞬间飙升,捻起一张反复揉搓,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51年台币有100、50、10、5、1五种面额,100面额市面几乎不流通,仅限大额交易或官方使用,要出去得有点门道;50面额比较少见,一般市面上的最大钞是10元面额,类似“大团结”时代。]
艋舺这里的街巷很窄,车子停得有点远,冼耀文想顺便逛一逛,没有走直线,左绕右绕经过一片摆摊的区域,蓦地,一阵香味传来,闻香识摊,瞧见一蚵仔煎摊位。
瞥上两眼,发现年轻摊主的手法有点奇特,驻足,欣赏一会,发现蚵仔煎被翻三次,转九圈,激发出的香味要比他以前闻过的更加浓烈,馋虫被勾起。
走上前去,“老板,我要六个,两个带走。”
“好嘞。”
摊主嘴里愉快地答应,手脚愈发麻利,很快做好一个送走上个客人,开始做冼耀文的。
冼耀文见摊主身上穿着褪色的军裤,便问道:“老板刚退伍?”
“旧年就退兵咯,街街讨无头路,退兵钱乍买架破车,蜀日做到暗,就是卖蚵仔煎!”一长串输出后,摊主才意识到冼耀文说的是国语,摸了摸后脑勺,说道:“歹势……不好意思,说家乡话说习惯了。”
“没关系。”冼耀文摆了摆手,“老板你比其他人运气,外省人会说本省话,容易融入。”
“一样的,这里是泉州人、漳州人的地盘,福州人没有优待。”摊主给蚵仔煎翻了个面,“老板,你是哪里人?”
“广东宝安。”
“我听人说香港那边赚食容易点,宝安挨着香港,老板怎么不去香港?”
冼耀文淡笑道:“我就是从香港过来的,那边讨生活也不容易,到这边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做。”
摊主又打量一眼冼耀文的穿着,抬手遮掩作被闪到状,“老板仂套西装会反光,做生意赚翻咯。”
“呵呵,借老板吉言,我要是赚翻了,天天来光顾生意。”
“好啊,好啊。”摊主笑呵呵的,往锅里多扒拉了几个牡蛎,“有老板关照我也能发达咯。”
“互相关照,互相关照。”冼耀文抱了抱拳。
第一个蚵仔煎做好,先给开车的戚龙雀,冼耀文和摊主漫聊,待六个都做好,冼耀文报了字号,也获知摊主大名林阿土。
四点半。
冼耀文和高岚挨着坐在山风书局的门口,两人手里各拿着一支红豆枝仔冰,高岚另一只手捧着蚵仔煎。
书山上,书页翻开一册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两大两小四只眼睛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晃动。
两人对面,高雄忙碌于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书皮包裹鲁迅、巴金的大作。因两人的大作被新闻处打上赤化标签,皆被禁。但越是被禁,在特定群体反而越畅销。
一支红豆枝仔冰舔去高岚的腼腆,一个蚵仔煎咬定冼耀文是好人,安静地看了两页书,她人来疯了,哼起歌谣。
“东山哪一把青,西山哪一把青,郎有心来姐有心,郎呀咱俩好成亲哪,哎呀哎哎哟郎呀,咱俩好成亲哪,今朝呀……今朝呀……”
高岚忘记下一句怎么唱,急得抓耳挠腮。
冼耀文呵呵一笑,接哼道:“今朝呀鲜好,明朝呀落飘。你接着唱。”
高岚咧嘴嬉笑,接着往下唱,“飘到哪里不知道,郎呀寻要趁早啊,哎呀哎哎哟郎呀,寻要趁早啊……”
待她哼完,冼耀文问道:“知道这是什么歌吗?”
“《东山一把青》。”
“谁唱的?”
“白光阿姨。”
“喜欢她吗?”
“嗯嗯。”高岚猛点小脑袋。
冼耀文抚了抚高岚的秀发,“叔叔下次带你去听她唱歌。”
“回香港吗?”
“不,就在台北。”
“叔叔骗人,白光阿姨在香港。”
“叔叔不骗人,叔叔跟你拉钩。”
“拉钩。”
大手和小手的小指相勾,拇指相对按压,盖下信守承诺的印章。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完成契约,高岚收回小手,希冀的目光洒在冼耀文脸上,“叔叔,白光阿姨什么时候来台北?”
“叔叔明天打电话给白光阿姨,问问她有没有在拍戏,要是没拍戏……”冼耀文捏住高岚的小手,张开她的手指,“你每天晚上睡觉前点一根手指,等手指点完,白光阿姨就来了。”
高岚的眼皮猛地抬起,棕黑色的瞳孔仿佛被火柴擦亮,倏地收缩又放大,“真的吗?”
“嗯嗯。”冼耀文模仿小丫头的语气。
高岚咯咯笑起来,仿佛有人将一串水晶风铃扔进阳光里,清脆的碰撞溅满书山。
高雄听见两人的对话,以为冼耀文只是逗小孩子玩,但心中却有所期待,若是白光真来了呢?
冼耀文将小丫头抱起放在自己大腿上,带着她继续看书。
一边看,一边教她哼《big big world》。
当夕阳沉入远山的褶皱,天边洇开一片橘红,一个徐娘半老的女人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来到书局门口。
女人听见歌声,朝冼耀文两人瞥了一眼,然后指了指书山,让小女孩去挑书。
冼耀文回瞥了一眼,接着教高岚。
未几,小女孩挑中了一本书,靠在书山上翻起来。几米开外,蓝莺莺的橐橐声传来,从远而近,停在了冼耀文的左侧。
挨着坐下,捏着一张唱片送到冼耀文眼皮子底,“我在庙口买到的唱片。”
冼耀文瞄一眼唱片封面,是一张光板,没有文字和图案,便问道:“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吗?”
“只有一首歌《望春风》。”
“独夜无伴守灯下,清风对面吹,这首?”
“是的。”
“闽南歌啊,难怪放在庙口卖,销量怎么样?”
为了文化大融合,国府强推国语,在官面上禁止闽南语和客家话的戏曲、歌曲传播,发行闽南歌唱片不被允许,但一点不妨碍地下唱片公司偷偷发行。
“不清楚,卖唱片的人防我像防贼一样,根本没有观察的机会。”
“找个本省人去。”
“有点难,我在台北只认识外省人。”
“用你的脑子想想办法。”
蓝莺莺往冼耀文身上一靠,“走了一天,累了,想不到办法。”
冼耀文睖了蓝莺莺一眼,“你不是累了,是吃现成的吃习惯了,脑子退化,一点小事都办不好。”
蓝莺莺在冼耀文胸口捶了一拳,“说得这么难听。”
“有孩子,注意着点。”
“你的?”
冼耀文嫌弃地看了蓝莺莺一眼,“明天去艋舺看看,那里有一帮福州来的壮丁,会说国语。”
蓝莺莺咧嘴一笑,“不让我自己想了?”
“你的差旅费好几百一天,等你自己想到,公司都被你搞破产了。”啐了一口,冼耀文又说道:“明天打个电话给袁文怀,查一查白光最近是不是在拍戏,要是没开工,请她三天之内飞到台北。”
高岚的耳朵竖了起来。
“大老板,白光不是公司的人。”
“我知道,以我个人的名义请。”
“个人的名义?”蓝莺莺嬉笑道:“白光未必会给你面子。”(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