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明亡于洪武

万历皇帝比历史上提前半年驾崩。

坊间传闻老皇帝是被平辽侯气死的。

其实刘招孙很同情朱翊钧。

神宗皇帝这辈子堪称悲催。

冲龄践祚,权力被内阁、司礼监以及太后架空。

好不容易熬死了张居正,赶走冯保,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大明的敌人无处不在,于是不再抗争,直接躺平来抵抗这个世界。

万历怠政对大明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在他的努力下,晚明好不容易出现中兴局面很快消失。百官懈怠,贪腐横行,后金反叛,民变渐起。

天朝上国后来为建奴所乘,神州陆沉,华夏文明由此堕入万丈深渊。

三百多年后,朱翊钧的陵寝被掘开,作为明代唯一被掘坟的皇帝,他被挫骨扬灰,也算因果报应……

有人说,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也有人说明亡于武宗,实亡于堡总。

当然最为可信的说法是,明亡于建文,实亡于洪武。也就是大明刚刚建立就亡了。

……

和朱翊钧相比,新登基的泰昌皇帝朱常洛,这位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的皇帝就更倒霉了。

朱常洛出身卑微,因为万历的一次不负责行为,才有了他。朱常洛母亲贵妃的身份长期得不到父皇承认。

国本之争,朱常洛惶惶不可终日,直到梃击案后,他才算勉强坐稳太子之位。

好不容易继位当皇帝,没想不到一个月就驾崩。

有人说朱常洛是纵欲过度,有人说他是被文官下毒谋害。

晚明三大案,其中两个都发生在此人身上,不得不说朱常洛具备锦鲤属性。

~~~

刘招孙的穿越已经改变了太多历史,现在不能确定,提前八个月登基的朱常洛,在这个位面上能做多久皇帝。

一月?一年?十年?

如果泰昌皇帝能稍稍继承一点他爹的长寿基因,多活个十几年,那么,这个位面的天启和崇祯很有可能就不存在了。

这位兄弟的治国能力应该比木匠皇帝、煤山战神这对难兄难弟高那么一丢丢吧。

大明未来在哪里?一切都在走向混乱。

刘招孙没空替大明天子感伤。现在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新皇继位,平辽侯作为外臣,须前往京师朝贺。然而这时候去京师恐怕凶多吉少,康应乾建议随便找个借口推辞过去,不仅平辽侯不去,老康也不准备回去,他连上两道奏疏,称辽东战事未平,甚至扯到了白莲教。

刘招孙当然也不会傻傻再去京师。

袁应泰不明不白死在沈阳,万一皇帝听言官劝说,效法煤山战神,一言不合把自己剐了,到时上哪儿喊冤去。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动了手,割据造反只是早晚的事情。

~~~

从浑河血战到斩杀袁应泰,驱散辽镇兵马,开原上下连续征战已有两个月。

十二月初,平辽侯大病一场,高烧不退,昏睡了好几天,老宋头说是操劳过劳,旧伤复发,喝下几服药,才渐渐好转。

此时开原军上下都疲惫到极点,是时候好好休整了。

泰昌皇帝虽不像他爹那样,刚登基就被别人架空,然而此人性格懦弱,手中没什么权力,朝廷大事还是内阁和司礼监说了算。

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需要重新分配,东林党楚党浙党争得头破血流,内阁无心也无力对付刘招孙。

司礼监就不用说了,现在魏公公一手遮天,全力支持他拜把子兄弟,不听话的人,能杀的都被他杀了。

于是朝廷对开原连表面的敲打都没有,将这次辽东动乱的所有罪责全都推给三个死人。

袁应泰和张铨等人,下狱的下狱,抄家的抄家,对幕后主使却是一番嘉奖,新皇帝还给开原军补发六十万两军饷。

不知这是不是朝廷欲擒故纵之计,不过既然给他封了侯,还把辽东五城划给自己,可见京师不想撕破脸,至少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和开原撕破脸。

刘招孙于是顺水推舟,不再提无理要求,只求朝廷落实对一众将官封赏。

吏部给杨镐补了个天津海防道的缺,把杨老爷安排在京师脚下做官,多少有点留他做人质的意思。

女婿来不及劝说,丈人就自己屁颠颠的跑到天津走马上任,老爷子走的很安详,连女儿杨青儿都不见一面,匆忙开始新的宦海生涯。

杨青儿忿忿不平,因为这件事,好几天脸色铁青一句话不说。

刘招孙对这个官迷岳父也无可奈何,老杨想继续为大明发光发热,那就让他去吧。

他嘱咐章东,让驻守天津的情报局人员,暗中保护杨老爷,遇有风吹草动,立即送杨镐逃回辽东。

不过,刘招孙觉得,只要自己在辽东一日,杨镐便不会有什么大麻烦。除非皇帝哪天真要和开原军掀桌子了。

浑河血战所得白银十五万两,斩杀袁应泰张铨得十万两,加上新皇帝赏赐的六十万两,这次共得白银八十五万两。

缴获的后金粮草物资堆积成山,考虑到乔一琦他们在辽东圈地扩张,收获更丰。

接下来一段时间,开原上下应该能过上富裕生活了。

忙完所有事务,不知不觉,距离自己二十岁生日越来越近了。

这是刘招孙穿越到大明后过的第一个生日。

短短九月时间,他浴血拼杀,百战问鼎,从小小把总,一步步升为辽东总兵。赫赫战功下,是几万将士堆起的血海尸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