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暴兵与成亲

年关将近,辽东平原天寒地冻。田间劳作早已停止,土地冻得比铁块还硬。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猫冬时节,老婆孩子热炕头是生活常态。

平辽侯就没这样的好福气。

又是五六天没回家和两个丫头嬉戏打闹,每天冒着严寒在外奔波。

白天训练战兵,和袁崇焕孙传庭讨论商贸公司筹建,晚上住在军营,睡在他的总兵大帐。

作为开原军的统帅,尽管有部下协助,很多事情还是要刘招孙要亲力亲为。

每晚临睡前,他都要对辽东地图一遍一遍的看,在地图上仔细标注,有时精疲力竭懒得脱掉铠甲,坐着便睡着了,直到张潮来给他披上毯子。

“朱元璋精力充沛,怪不得能开局一只碗最后当了皇帝,我不如他。”

目下占据辽东五城,便感力不从心,不知日理万机的朱元璋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

戚金继续忙着战兵招募、训练。

浑河战后,北直隶各地陆续有人投奔,截止腊月十三,应募加入的农兵总数超过八千人。

人多了难免鱼龙混杂,像海滩上高高垒砌的沙子,水一冲就塌。戚金对兵源进行初步筛选,清理掉那些不听话的兵油子。他的任务,就是替平辽侯把关,把这些沙子中的水分挤掉,练出一支真正的强军。

平辽侯给戚金交了底,八千人,只留下两千便可,其余全部淘汰。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当然,被刷下来的人,只要品行端正,能吃苦耐劳,表现优异者,也可做辅兵。

辅兵待遇要比战兵差,每人只能分田二十亩田地。

天气寒冷,屯户不能下地劳作,新兵训练却不能停。冬练三九不只是说说而已。

后人评价戚继光:“明季语将帅,具文武资,多推南塘(戚继光)。”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成书较早,到万历中期,开始风靡九边内地,被很多将官奉为圭臬。平辽侯为刘綎义子,十几岁起便对鸳鸯阵耳熟能详。

当然,以他那点道行,和戚金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戚金深得戚帅真传,在选兵、编组、授器等方面,要比半路出家的刘招孙更专业。

练兵定在开原东门大校场,在戚金劝说下,新兵减少了长跑的训练比例,加大鼓号队列练习,训练强度为五日一操。

三日一操是古代强军操练的极限,平辽侯急于求成,也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随着训练的持续,很快有人体力吃不消,被淘汰出局。半月后,五百多人支撑不住,其中一半被驱赶出开原。

剩余的新兵更加卖命训练,再次淘汰掉一批人后,剩下的人终于能跟上鼓声排成队列,踏步前进。

刘招孙对新兵训练进度颇为满意,将练兵交给戚金去做,这段时间他的工作重心,也从军事转向民政。

~~~

除了靖安堡,开原周围还有三十二个屯堡。各堡民户人数,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两三百人,总人口超过三千人,正白旗围攻开原时,这些民户大都撤退到开原城中,所以损失不大。

由于之前开原体系之前是军民分离,屯战各不影响,战兵作为职业军,精力只在战斗之上,而这些分到地辽民,则是一心一意好好种田。

平辽侯不准备对这群辽民进行训练。这批人大都是从浑江开始追随自己的老人,他们中很多人刘招孙都认识。说的直白一点,这些人是嫡系中的嫡系,是可以完全信赖的人。

凭着他们追随自己这么久,不离不弃,平辽侯也不可能做出卸磨杀驴的事。

民政官陪同视察,平辽侯在这群辽民中威望很高,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屯户热烈欢呼。

不过在巡视途中,一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平辽侯对这群老兄弟向来颇为宽容,没有像对战兵那样严苛约束他们。

没想到离开短短两个月,三十二屯长便滋生各种问题,主要还是贪腐和渎职。其中,在开原东部一处屯堡,一个屯长从浑河血战到现在,足足两个月时间,治下两千亩田地还没丈量完,更别说给新流民们分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