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李自成的无奈!
李过最初的军事生涯平淡无奇,他在甘肃边军中担任伍长一职,每天过着平淡而又枯燥的生活。
然而到了一六二九年,也就是崇祯三年的时候,崇祯下令裁撤了全国各地大部分的驿站,于是李自成失业了。
最终导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爆发,这件事情犹如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点燃了李过心中反抗的火焰。
随后他毅然决然地带领五十名边兵,奔赴李自成的阵营,与李自成并肩作战,就此开启了他们波澜壮阔的征程。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李过凭借自身的勇猛与智慧,逐渐在李自成的部队中崭露头角,成长为重要将领,并且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李自成的得力臂膀。
有这层关系在,李过是绝对不会背叛李自成的。
相反的,其他人就说不准了,毕竟在这乱世之中,人心难测!
而李过也没有辜负李自成的信任,即便有很多次潼关内的武将试图拉拢他,甚至连孙传庭都亲自想要劝降李过,但还是被李过严辞拒绝了。
画面再次回到潼关城外。
伴随着一锅锅浓粥熬好,负责熬粥的将士这才敲了敲手中的铜锣。
铛铛铛.
清脆的锣声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仿佛是给这些饥饿的农民军发出了希望的信号。
那五千多农民军听到这阵锣声,顿时两眼放光,然后一个个但是排队领取浓粥。
很快,就有不少农民军领到了浓粥,然后各自找了个角落蹲着喝了起来。
看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仿佛这粥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
有的农民军双手捧着碗,大口大口地喝着粥,粥汤顺着嘴角流了下来,他们也顾不上擦拭。
有的农民军则小心翼翼地用一把破勺子舀着粥,慢慢地品尝着,仿佛在享受着这难得的美味。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在此值守的明军千户端着一碗粥来到了李过面前,然后笑着说道:
“这天气如此寒冷,喝一碗粥暖暖身子吧。”
那千户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试探。
李过看了一眼送来的粥,随后冷冷地说道:
“不用了,你们自己喝吧。”
他倒不是担心这粥里被下了毒药,毕竟在这众目睽睽之下,明军也不敢如此大胆。
他只是不愿意和明军扯上关系而已,毕竟自家可是造反的,怎么能喝明军的粥呢?那岂不是在向明军低头吗?
而且作为李自成的侄子,就算其他人吃不上饭,他肯定也是能吃饱的!
那千户被李过拒绝也不生气,居然还真的喝了一口碗里的粥,随后笑着说: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就眼下这幅场景而言,你应该也知道农民军是长久不了的。”
“既然如此,何不投降朝廷呢?即便你是李自成的亲侄子,朝廷也会信守之前的承诺封你个一官半职,你又何必跟着李自成一条道走到黑呢?”
李过听了这话,冷笑一声说道:
“不要多费口舌了,我是不会背叛闯王的,你我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
说完这话,李过催动胯下的战马,那战马嘶鸣一声,然后开始驱赶起那些想要靠近潼关城门的农民军。
“回去,都给我回去!谁敢靠近潼关城一步,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李过大声说道,眼神中既有一丝狠辣,又有一丝不忍。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说,他其实也不愿意阻止这些农民军投降朝廷,毕竟谁都知道现在归降朝廷才是最好的选择。
别的不说,最起码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这些农民军之前之所以会跟着他们造反,说到底不是为了一口饱饭吗?
但是作为李自成的侄子、作为农民军的将领之一,他却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要是放任这种情况不管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农民军来投降朝廷,到时候农民军的队伍就会不战而溃。
那个时候别说什么造反了,估计他们叔侄两的脑袋都要搬家了!
因此李过绝对不能让这些农民军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投降朝廷!
与此同时,那些农民军们听到这话也是吓得缩了缩脖子,然后又离潼关城门远了些。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要是真的想要闯入潼关的话,李过带来的那些老营亲兵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杀死他们。
现在这个时候,他们是真的后悔当初跟着李自成造反了,搞得现在想要投降朝廷都不行,就像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泥潭。
等到潼关城外的农民军都远离了城门口之后,李过这才转身看了一眼潼关城,神色中不禁有些担忧。
因为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只觉得城墙上的守军突然增加了一倍不止。
甚至站在城门口向里望去,也能看到里面的守军增加了数倍,仿佛在防备着什么?
可话说回来,他们到底在防备什么呢?
李过不知道,但他总觉得今日潼关城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他们不知道的大事。
看来得赶紧回去把这件事情禀报给李自成了,看看他有什么别的发现。
不多时,待那五千农民军各自吃得饱饱的,肚子里有了些热乎气儿,李过便带着亲兵如同驱赶一群羊群般驱赶着这群农民军向着李自成的大军出发了。
那些农民军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步地往回走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时不时的回望一下身后的潼关城,眼神中满是渴望。
他们是真的想要投降朝廷啊!
可惜
他们做不到!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忍不住发问,李过带来的亲兵也就不过两千之数,难道潼关的守军不能直接抢人吗?
答案很简单,这当然是不能的!
毕竟不久之前,李自成已经‘接受’了朝廷的招降,不管他是不是诚心诚意地归顺,但表面功夫那可是做得相当到位。
甚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人带着一些农民军来到潼关,向朝廷表示自己的“诚意”,仿佛真的已经归顺了朝廷。
所以朝廷方面自然也不能把事情办得太难看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