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光明皮鞋加工厂(6000字)

作坊门口瞬间排起了长龙。

小姨父和临时被拉来帮忙的几个识字工人忙得满头大汗。

李国胜也被抽出来负责简单考核工人的手艺。

看到这么多熟手主动来投奔,又看到作坊里堆积如山的原料和轰鸣的机器,这些新来的工人眼神越来越亮,脸上的志芯逐渐被兴奋取代。

钱广发、王大海等人得到消息,跑到庄家村作坊附近,看著门口排起的长队和里面热火朝天的景象,只觉得眼前发黑,天旋地转。

“完了—全完了—”

钱广发瘫坐在污水沟旁,喃喃自语。

他作坊里仅剩的几个人。

现在竟然也在那个长队里。

没了这些人,他作坊完全开不下去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时还不如直接让收购了作坊。

王大海此时也同样无可奈何。

看来真要和这位陈老板好好谈谈了。

陈光明站在仓库门口的高处,看著门外排队的工人和离去作坊主的背影,脸色平静。

商场如战场,温情脉脉只会被啃得骨头都不剩。

他转身,语气斩钉截铁地对身旁的大姨父、余安和庄国栋道,“余安,你去钱广发作坊,跟他谈。”

“告诉他,作坊的破机器、那点可怜的库存边角料,还有那块地皮的使用权,打包价,现钱,货我也当场拉走,工人我们全部接收。”

“大姨父,你去处理王大海旁边那两家小的,估价按我之前说的,速战速决!”

他给的价格是个实诚价,没有落井下石。

毕竟他的目標不止这两家作坊。

不过买下作坊后,钱老板和王老板他是不会再用了,第一次交谈他也早就看出了两个人的性子。

以两人的贪婪样子,肯定会败了他的名声。

“庄主任,你带王洲去接收机器设备,评估哪些能修,哪些直接拆零件,哪些当废铁,人手从卸货队和新来的熟手里面抽!”

“明白!”三人领命,立刻行动。

余安带著两个运输队的壮小伙,揣著钱直奔钱广发的污水沟作坊。

大姨父则领著帐房和一个办事利索的伙计,走向另外两家已经彻底停摆的小作坊。

当余安带著人出现在门口时,作坊里早已空无一人,只剩下几台冰冷的破机器和角落里散发著怪味的废料。

“钱老板。”余安脸色平静,“陈老板心善,知道你难处,作坊这摊子,机器、料子、这地方,打包卖给我们,签了字,钱你拿走,债你自已还,谈一谈?”

另外两家小作坊,过程更加简单。

作坊主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看著大姨父带来的钱,又看看自家空荡荡的作坊,几乎没有任何討价还价,就签了转让契书,心里面反而是鬆了一口气。

而王大海,成了唯一的顽固派。

当大姨父和余安的人马处理完其他几家,带著拆卸下来的部分可用设备和零件,浩浩荡荡地开到王大海作坊门口时,看到的是一副垂死挣扎的景象。

王大海像疯了一样,带著两个可能是他远房亲戚的汉子,手持木棍堵在门口,双眼赤红地咆哮:“滚,都给我滚,姓陈的想吞了我的作坊?门都没有,老子就是砸了烧了,也不便宜你们!谁敢进来,老子跟他拼了!”

他作坊仅剩的三两个工人,远远躲著,根本不敢靠近。

余安皱起眉头。

大姨父也沉下了脸。

就在这时,陈光明竟然亲自来了。

陈光明没有勉强,带著人离去。

没多久,陈光明收购了三处小作坊的消息传开。

给的价格都是实诚价。

本来这三个小作坊就是垂死挣扎。

这次跳槽到陈光明作坊的,大多也是真的混不下去了,因此其他作坊主倒是没有多说什么。

反而有几个作坊主估算了一下后,感觉自己作坊肯定也撑不下去了,反而主动找上了陈光明,要被收购。

陈光明同样给了实诚价。

还让这几个作坊主们继续管著皮鞋作坊。

还有一些作坊主上门想要代工,只要了很低价格。

短短三天时间,庄家村西头,以庄家村皮鞋作坊为核心,原硝皮坊和旧晒场为基础,一个巨大的、初具规模的场区被快速整合出来。

做工的都是原来庄家村的人。

这次建皮鞋厂,陈光明买下了庄家村不少荒地,这让庄家村村民都兴奋坏了。

本来那些荒地就没用,现在竟然还能卖个好价钱。

而且陈光明承诺过,厂建起来后,会优先让村里人进厂,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个稳定工作,赚到钱。

不过,现在市场放开了,倒是不需要再掛靠了。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著。

已经有了建衣服厂的经验,建设进行的非常顺利。

旧晒场被平整压实,作为设备堆放和临时组装区。

厂房轮廓很快被搭建起来。

王洲带著他的技术攻坚小组,像抢救文物一样,日夜不停地拆卸、分类、维修著从各个被收购作坊拉回来的设备。

能用的核心部件被小心拆下,运进庄家村作坊原有的车间或者临时搭的工棚进行组装升级。

勉强能修好的旧机器,被修理后作为备用或用於次要工序,彻底报废的则被砸碎,分门別类堆好,等著卖废铁。

设备整合的难度远超想像。

不同作坊的机器型號各异,磨损程度不同,零件规格也不统一。

王洲凭著过硬的功底和对这些老机器的熟悉,带著老师傅们一点点拼凑、改造、调试。

与此同时,新招的工人源源不断地涌入。

庄国栋和李国胜忙得脚不沾地。

流水线在原有基础上再次细分、优化。

裁剪组、缝帮组、绷楦定型组、上底打磨组、检验包装组,每个环节都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品质標准。

新老工人混编,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领,在轰鸣的机器旁进行著实操培训。

“看好了,陈老板要求,鞋帮缝合线必须直、匀、密,三毫米针距,差一点都不行,这双拆掉,重做!”

“绷楦的时候注意力度,楦头要对准,不能歪,鞋面要绷紧没有褶皱,这双,定型温度不够,返工!”

“鞋底胶水要涂匀,粘合后压紧时间要够,看看这双,边缘有缝隙,不合格!”

严厉的声音在车间里此起彼伏。

庄国栋亲自坐镇检验组,眼晴毒得像鹰。

经歷过原材料短缺的恐慌和来之不易的原料大丰收,他对质量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苛刻。

李国胜则像救火队员,在几条新搭建的生產线间穿梭,解决技术难题,指导新工人。

硝皮坊也在全力运转。

新收购的、品质不一的生皮被源源不断送来。

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皮料被分门別类处理、存放,供应给不同的生產线。

陈光明站在硝皮坊和旧晒场之间临时搭建起来的一个高台上。

他俯视著下方,左边是升级后马力全开的皮鞋作坊车间,前方是堆满设备零件、工人忙碌维修组装的设备整合区,右边是冒著热气、瀰漫著硝石味道的硝皮坊,后方则是井然有序的原料仓库和正在搭建中的半成品仓库。

余平、庄国栋、大姨父、李国胜、王洲等核心人员都站在他身后,脸上都带著疲惫,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亢奋。

“地方还是太小了。”陈光明收回目光,语气平静,“这点地方,容纳不下我们將来的规模,设备整合得怎么样了?能投入生產的有多少套?”

王洲立刻上前一步,“老板,钱广发那两台绷楦机修好了,精度还可以,已经能加入產线,王大海那台老裁料机核心件还行,我们换了几个关键零件,调试好了,裁猪皮没问题,另外两家拆出来的两台缝纫机也顶上了,加上咱们原有的现在能稳定开动三条完整的流水线,还有两台在等新零件,估计再有三五天也能上,废铁都分好了,下午就让余安兄弟拉去废品站!”

“三条线—”陈光明点点头,“不够,还远远不够,庄主任,让你准备的完整的新厂区规划图呢?”

庄国栋连忙从怀里掏出一张捲起来的、沾著点点油污的图纸展开。

图纸上清晰地画著这片区域的轮廓,並划分了几个方块,核心生產区,由现有车间所在及向西扩展。

原料处理与仓储区,这是硝皮坊及北面空地。

新標准厂房预留地,就是旧晒场及以南区域。

除此之外,还有生活配套区,线条虽然粗糙,但规划清晰,布局合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