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前往闽省(6000字)
第285章 前往闽省(6000字)
光明批发市场,注塑鞋专区。
这里与菜头哥那生意红火的电器专区毗邻,新开闢的注塑鞋专区刚刚掛上醒目的招牌。
刘三泉师傅被陈光明临时请出来压阵,指点著几个年轻工人在汪师兄的指挥下布置货架。
“这箱子摞高一点,但別挡著过道,样品鞋,每款每色都给我摆出来,摆整齐!”汪师兄將鞋款按男款、女款、劳保款、童款分开,顏色分区陈列,一目了然。
批发客商们早已闻风而至,围在刚拆开的样品箱前,人手一只鞋,翻来覆去地看、捏、折。
“这底子——確实硬扎!”
“帆布帮也厚实,针脚密。”
“汪老板,这价——真能一块二批给我们?”一个操著闽省口音的客商捏著男款凉鞋,眼中精光闪烁。
汪师兄掏出盖有光明塑革厂红章的价目表,拍在临时摆放的台子上,斩钉截铁,“白纸黑字,童叟无欺,量大不?量大咱们坐下来谈。“
“但规矩先说前头,我们光明牌,不做那偷工减料的烂货,货出去,我们厂认,但谁要是拿我们的牌子贴次品,砸我们招牌,那就別怪我们不讲情面,断了谁的货路。”
“好!”闽省客商一拍大腿,“汪经理爽快,这牌子硬气,货也实在,先给我来两千双,男款一千,女款八百,劳保两百!“
“我要一千五百双,路运苏北!”
“八百双,发安徽!”
场中有其他地方闻讯而来的商贩,也有本地出去的开始走南闯北的商贩。
他们也將带著光明牌注塑鞋,带往各地。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几个汪师兄带的学徒工,伏在临时拼起的桌子上,开单、盖章、收定钱,忙得头都抬不起来。
周师傅被陈光明派来支援,此刻也成了临时技术顾问,被几个客商围著追问细节。
“这鞋底最高能扛多少度?”
“粘合处高温压的?不会开胶吧?”
周师傅不善言辞,但经验老道,拿起一只鞋,咔吧一声將鞋帮向后用力弯折,鞋底纹丝不动,帆布帮与鞋底的结合处紧绷著,毫无开胶跡象:“喏,自己看,高温高压一次成型,比你们刷胶水的牢靠一百倍!”
这一幕胜过千言万语。
客商们眼睛更亮了,催促著汪师兄赶紧签单。
市场的巨大潜力,如同被注入了催化剂,在塑革鞋专区这个点上猛烈地膨胀开来,生意红的不得了。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读好书选 101 看书网,??????????????????.??????超讚 】
==.
瑞安县城的供销点。
这里的场面更显疯狂。
鞋子直接堆放在铺了油布的地上,像两座小山。
耗子和新婚妻子张婷也在奋力的卖鞋子。
从开始的冷清,到现在塑革鞋已经名声在外。
耗子卖力高喊:“光明鞋,一块二,一块二,买到就是赚到,比胶鞋便宜比皮鞋耐穿!”
他一边吆喝,一边麻利地收钱、找零、递鞋。
张婷负责维持秩序和帮顾客试穿。
钱,毛票、分票,甚至硬幣,像流水一样匯入耗子腰间的帆布钱袋,袋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鼓胀起来。
除此之外,他们在瑞安县城周边镇开了不少新店,等这边生意红火之后,他们就该去新店那边推销了。
乐清县城。
菜头哥也在县上开了供销点。
胡青山的水运队驳船稳稳靠岸。
菜头哥的手下带著两个队员早已在此等候多时,跳板刚搭好,他们就冲了上去。
“胡老大!辛苦!”
“嗨,顺风顺水!”胡青山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指挥著船工:“搭手,卸货,小心点。”
印著“光明塑革”的纸箱被小心翼翼地从船舱抬到码头的板车上。
菜头哥亲自带著人出来接货,看到一箱箱綑扎牢固的鞋子,脸上笑开了,“哎呀,可算盼来了,胡老大辛苦,我们这边柜檯都快被问爆了!“
他转头对手下喊:“快,快入库,通知门市部,光明鞋到货了,马上上架!”
胡青山没急著走,他掏出出货单让供销社主任签收,眼睛却瞄著正在卸下船的另一批货物。
那是乐清產的几款紧俏小电器,电风扇、电熨斗,还有一些五金件。
返程的货,菜头哥早联繫好了,现在又再次確认。
胡青山咧嘴一笑,拍拍身边刚卸空的船舱,“放心吧,我早安排好了。”
水运的优势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去时送鞋,回程带货,每一段航程都不空置,成本被摊薄,利润在翻倍。
胡青山看著忙碌的码头,心中那幅由陈光明跟自己勾勒出的光明物流网变得无比清晰。
陆路有拖拉机队覆盖乡镇,水路有他的驳船贯通沿海节点。
这张网,正隨著商品的流动,变得日益庞大。
更远的田野,货郎的担子。
===
此时光明塑革鞋厂,轰鸣永续。
周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拿起一只刚脱模的鞋底,习惯性地用手指在边缘用力刮擦了几下,感受著那扎实的触感。
他走到车间门口,看著厂区道路上络绎不绝进出的拖拉机、板车,还有远处仓库区堆码如山、
等待发往各地的包装箱,轻轻呼出口气。
林雨溪抱著一摞厚厚的帐本匆匆走过,脸上带著熬夜的疲惫,但眼睛亮得惊人。
她看到周师傅,停下来:“周师傅,辛苦了,新到的两台注塑机调试得怎么样了?”
“快了。”周师傅点点头,指向二號车间的方向,“配件都装上了,再跑几个小时的磨合,下午应该就能加入生產,不过——”
他顿了一下,从口袋里摸出一小截断掉的、顏色有些发黄的塑料鞋带扣,“这是早上质检那边退下来的,说是鞋带扣脆断的比例有点高,我怀疑是这批回收边角料的配方比例还是没完全吃准,高温下稳定性差了点。”
林雨溪眉头微蹙,但很快舒展开:“料的问题?我立刻联繫原料供应商,这批次的边角料先停用,您和周工抓紧时间重新做几个配方小样测试,必须保证鞋带扣的强度,我们刚起步,名声一点都不能砸!”
“哎,好!”周师傅收好断扣,转身就往车间走,脚步比刚才快了几分。
挑战永远存在,但解决问题的通道,在光明厂,总是敝开的。
陈光明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著整个繁忙的厂区。
阳光洒在崭新的厂房顶棚上,泛著银灰色的光。
道路上车来车往,仓库区货物吞吐不息。远处,批发市场的屋顶隱约可见。
余安刚刚打来电话,乐清方向的货已安全送达,返程的电器也装满了胡青山的驳船。
他身后的墙上,掛著一幅用红笔不断更新的地图。
马屿镇是中心,一条条代表运输线路的红线向四周辐射,连接著市区、瑞安、文成、乐清、平阳、苍南等地区,甚至隨著货郎们自发的运输,已经到了其他省。
不过,这些都是散卖,成不了气候。
想要真的让光明牌走出去,还是要去把供销点开起来,依靠著供销点和品牌店,才能把光明牌做大做强。
陈光明的目光落在了闽省地界。
现在商品卖到闽省基本靠那边的商贩主动来进货。
接下去確实可以考虑主动走出去了。
====
几天之后。
陈光明带著余安等人出发。
拖拉机轰鸣著驶出龙港镇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
车斗里垒著綑扎严实的木箱,盖著厚厚的防雨油布,里面是精心挑选的注塑鞋。
陈光明坐在驾驶位,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方向盘上敲击。
身旁坐著余安,手里紧紧攥著几张盖著红章的介绍信和跨省货物证明。
这是陈光明跑了几天乡里和镇上才办妥的路条。
后斗除了货物,还挤著同村货郎和另外两个机灵精干的运输队后生,都是跟了陈光明一年多的老人。
车轮碾过熟悉的镇上土路,驶上通往苍南县城的碎石路。
晨雾尚未散尽,道路两旁的水田倒映著灰濛濛的天色,早起劳作的农人直起身,望著这辆装满货、直奔西南方向的拖拉机,眼神里带著好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