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大雄说,不管什么时候,家里有粮,心里才会不慌。

粮食,比钱更可靠。

大顺自建国以来,已有五十七年。

虽然日子比起前朝是要好上许多了,可是实际上小动乱从未断过,天下並不是特別太平。

如有贼寇蜂拥,亦或是出现了旱涝洪涝的,粮价都会蹭蹭往上涨。

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粮食。

所以,每当粮价不太高的时候,段大雄还会四处去搜买一些以盈仓库。

只有看到这仓库都满了,他才会觉得心安。

实话说,段大雄一直不明白,段家先祖为什么要选择望江这么个地方。

虽然这里是大顺东西交通和南北运输的交匯处,算得上是整个大顺重镇枢纽之一,是个经商的好地方。

可是段家乃是以田地起家,直到段大雄这一代才开始做生意的,这便有些不合逻辑。

尤其是,不管是北方的叛寇,还是南方的盗贼,亦或是来自江面上的人,都容易盯上这里。

自段家在望江安家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比大顺建国的年岁,还要长。

经歷了前朝的覆灭,经歷了大顺初期的匪患,经歷了四皇子的叛乱,段家之所以依然屹立在这里,那便是因为这句家训。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绕过粮仓,末端是一个库房,里面存放著各种各样的布匹。

段大雄说,布仓的布料,每年都会换新。

之所以在这里安排这么一个仓库,其实跟粮仓一样,以备不时不需罢了。

毕竟,衣食二字,乃是人之生存的根本所在。

看到这里的时候,段文俊对自己这胖老爹,又多了一丝敬佩。

不得不说,在这种时代,能够將粮食和衣物放在钱財前面的人,不会太多。

有了未雨绸繆的规划,这才能让段家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困状。

除了粮仓和布库,其他大部分院落都是居室,其中一部分空著,一部分安置著下人和护卫。

城墙之內是属於段家的私人大院,而城墙外面,还有一个集镇。

镇子虽然远远不及望江县城的繁华,可是人气还算不错。

这里聚集的,基本上都是依附著段家生活的人们。

他们有些是堡內护卫家丁的家眷,有的是附近的农人,还有的是镇上工坊的工人。

围绕著集镇周围,有四个工坊,自然都是段家的產业。

东边是一个酒坊,除了供应段家自己用的酒水之外,段家在望江城还有一个酒肆,也是这里供的货。

南边是一个豆腐坊,段家堡的豆腐,可是望江的一绝……

西边则是一个小型的农场,里面养著不少家禽牲畜。

而最让段文俊吃惊的是,便是北边的造纸坊。

不管是酒坊还是豆腐坊,亦或是农场,这都是地主典型產业的体现。

可是这纸张,在这个年代可並不是特別普及,只有文人官府才会大量使用。

人们眼中,纸张和读书一样,这可是高雅的事情,还真难和段家联繫起来。

段大雄对这造纸坊似乎还十分重视,首先带著段文俊便来到了这里巡查。

说是造纸坊,其实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院落,里面有七八个工人。

他们到达的时候,造纸坊的负责大师傅刘玉轩已经带人眾人在门口候著了。

段大雄扫视了一眼四周,方才看向段文俊道“这造纸坊是你娘在世的时候创办的,老刘也是你娘当年从上樑请回来的师傅。”

“老刘师傅,辛苦您了!”段文俊伸手握著刘玉轩的手,亲切地笑道。

只是不料,刘玉轩却是双眼发红,噗通一声跪了下来“东家,少东家,我刘玉轩对不住你们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