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神兵天降江阴陷
赵琏之前为了劝降扬州守军,其实并没有跟秦从德讲实话——镇江路至今还没有被红旗营攻陷,至少,其治所丹徒县仍在元军掌控中。
但红旗营长江水师早已配合威武卫大军将丹徒城团团围困,江浙行省元军自身难保,更不可能经运河北上支援扬州却是事实。
从这个角度而言,赵琏也没算欺骗了秦从德,而是基于必然结果的战术性陈述。
此时的丹徒城,如同暴风雨中飘摇的一叶扁舟,总数不足五千的守军面对王弼日益凶猛的攻势,早已是强弩之末,陷落是迟早的事。
为了能在丹徒城破之前,彻底解决盘踞本地的豪强——镇江史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晋身之阶,谋取“知镇江府府事”的位置,军令司参军王宗道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首先翻阅了所有涉及史氏不法之事的卷宗,又走访了部分本地百姓,在充分了解实情后,施展了连环手段。
对家境贫寒衣衫褴褛的史氏底层乡勇,王宗道竭力宣传红旗营鼓励屯垦的利好政策。
“石元帅体恤百姓,已在江北划出大片无主荒地,只要你们愿意前往,每丁可授田三十亩。从此,你们耕种的是属于自己的土地,收获的是自家的粮食,再不用看人脸色,受人盘剥!垦荒还能免税三年。”
对被单独看押的史舜安等主宗头面人物,则以去年被屠戮三千起义军降兵为突破口,直接攻心。
“起义军降卒被屠戮之事,须得有人负责。交出主谋此事的元凶,余者或可网开一面。若冥顽不灵,则视同阖族顽抗,后果……想必你等清楚。”
因是分开问话,谁也不知道谁承受不住压力,攀咬出自己。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原本铁板一块的宗族内部,顷刻间便出现了裂痕。
而对于那些势力较弱的史氏支脉,王宗道则采取了分化拉拢的策略。承诺他们只要安分守己,积极配合清查,红旗营便可“主持公道”,在未来的族产分配中获得更多份额。
主宗支脉之争向来残酷,越大的宗族,主支之争就越严重。王宗道此举,只是在已然松动的史氏宗族内部打入了一根更深的楔子而已。
史舜安毕竟是历经风浪的聪明人,看着王宗道步步紧逼,便明白对方已起杀心。硬顶下去,不仅保不住宗族百年基业,连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都要搭上。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低头。
史舜安随即求见王宗道,主动提出愿率史氏主宗一脉迁往江北垦荒,以此换取红旗营不再追究史氏屠戮义军之事,并保全族人的性命。
史氏毕竟是临战投降,且未曾与红旗营爆发直接冲突,双方实际并无血海深仇。
王宗道敲打立威的目的已然达到,考虑到还需要稳定本地士绅之心,日后才好治理镇江,不宜将此事做绝。
他在呈交给石山的文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建议:
依照降兵整编旧例,将史氏宗族问题与其私兵整编打包处理。主宗及自愿前往江北的底层乡勇,连同其家小一并送往江北,分散各地安置。
至于留在镇江的支脉,则任由他们争夺主宗遗留的部分房产、商铺等浮财(田亩、矿山等核心产业以置换史氏在江北安家所需为由收归红旗营),以此彻底分化瓦解史氏,使其再无法成为一个整体。
呈文末尾,王宗道还附上了“史氏俊才”名单,其中详细列举了包括镇江映雪书院山长史迁在内的六人,不仅记录了他们的学识专长,更有对其品性、为人、在乡里声望的调查。
此举既是安抚“无端被罚”的镇江史氏,也是网罗本地精英,稳固红旗营在镇江的根基需要。
身处红旗营这股蓬勃上升的政治势力中,又长期在石山身边耳濡目染,王宗道的进步确实很快。
他处置镇江史氏的这一套组合拳,软硬兼施,分化瓦解,既展现了手腕,也留有余地,已经初步展现成熟政治官员的潜力。
石山对王宗道的表现比较满意,送走胡惟庸后,又蘸墨批示,同意了其全部建议,并在史迁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批注“可,授金坛县教谕”(金坛为镇江路辖县)。
随即,命记室处将该文书迅速签转户曹与军令司执行。
红旗营发展到如今规模,每天都有大量的军、政文书需要处理。而石山作为势力领袖,又需时常亲临战阵,身边必须有一个高效可靠的文书处理团队。
最初,他只是安排两名书办随军,处理日常文书。
待到句容县孙炎前来投效,石山观其为人务实,文笔练达,有心栽培,便正式组建了记室处,任命孙炎为记室参军,总揽文书机要,这极大地提升了元帅府的运转效率。
除了王宗道的呈文,军令司还有另一份紧急文件亟待石山批复——关于成立拔山右卫的方案。
石山率红旗营主力渡江后,除了李武所部的江北诸路总管府采取守势,以确保大军后方安全无虞外,其余各部皆在积极开疆拓土。
其中,胡大海所部拔山左卫在稳住溧阳后,迅速东进常州路,兵锋直指宜兴州,以此掩护常遇春的擎日左卫主力攻取常州路治所(有晋陵、武进两个倚郭县)的战役行动。
而在西线,行军总管毛贵在完成所部整训后,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芜湖、繁昌两县,一举拿下整个太平路。
但他手中的兵力有限,在稳固太平路防线的同时,已无力再南下攻打宁国路。
战机难寻,毛贵因而上书石山,请求向西线增兵。
此前,因朱重八“私募兵员”案发,绣衣卫在全军范围内进行了一番清查,发现各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尤以抚军卫为甚。
石山随即将抚军卫主力调至江宁,就近整顿。
加上捧月卫,以及正在编练的擎日右卫(卞元亨所部东海水师还处在筹建阶段,暂时不能折算战力)和各直属散营,此刻聚集在江宁城内的战兵已然接近四万人。
短期内,石山的手中其实并不是无兵可调。
但红旗营当前攻略的战略重点在应天府以东,便不宜随意改动,贸然在西线投入过多兵力。
同时,还必须警惕元军在结束荆湖战事后,可能会针对红旗营发起的东进报复。
石山必须时刻在手中留下足够的预备队,以应对不测。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这些人全部留在江宁城中,哪儿也不能去,而是要能在各个方向扛不住元军反扑前,予以有力支援。
石山的解决方案,是授予毛贵组建拔山右卫的编制。
一则可以增强西线的军事力量,二则正好用以消化日益增多的整编战俘。
毛贵自徐州大战时便被石山发掘重用,随后又带在身边悉心培养,期间屡立战功,忠勇可靠。
不过,仅凭毛贵现有的军功,直接擢升他为都指挥使,实际上略显不足。
石山此举,更多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
未来,若要将整个徐州红巾军系统彻底消化整编,仅给李喜喜一个擎日右卫显然不够,至少还需要为徐州红巾军再设立一个卫级编制。
芝麻李作为徐州红巾军旧主,不宜让他再直接统兵;彭二郎的能力与忠诚度都让石山不能放心;薛显勇则勇矣,性格缺陷却过于明显,非统帅之才。
反复权衡之下,沉稳且极善于学习总结,堪称文武全才的毛贵极具潜力,方是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军事调整,石山也在政治上对西线进行布局。
他下令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年高德劭的当涂名士李习为知府,同时将政绩突出的原当涂县令汪广洋提升为太平府同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