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人无完人,因势利导
张裔若有所悟:
“是麋安汉的人脉?”
麋威笑而不答,继续道:
“总之,若今明两年雍凉并未生乱,那张公不过是私下转告,于情于理都谈不上过失。”
“可若事态果真如我所料,杨治中必定立功,而张公除了立功之外,还能赚一个不计前嫌,一心奉公的好名声!”
“而且那时只怕连杨治中都必须称赞张公的公心。”
“因为他的功劳是你主动分润给他的!”
“真有那一日,张公还怕不能洗雪今日耻辱吗?”
“而张公当下不过是写一封私信而已!”
听到此处,张裔已经彻底坐不住。
霍然而起,对麋威大拜道:
“年初我举荐都尉为副使,除了感念华容的收留之恩,也曾有意通过辞让好让大王高看我。”
“但此刻我只能庆幸彼时举荐了都尉!”
“如此恩情,不论今后事成事败,裔必十倍奉还!”
麋威连忙起身还礼。
随后两人又商议了一番细节。
主要是怎么在信中才能尽可能引起杨洪、诸葛亮更多关注北方。
又不至于认为张裔是在危言耸听。
等信写好后,麋威正要告辞。
张裔忽然拉着他的手道:
“都尉若想说服江陵诸公,除了着力于两位关将军以外,何不另找一位名士帮腔?”
麋威:“张公是说潘师?”
张裔摇头笑道:
“潘别驾处事圆滑,你若拿不出真凭实据,他即便帮忙,也只会点到即止,不会尽全力。”
麋威听得连连点头。
这太符合他对潘濬那老登的刻板印象。
麋威:“那张公说的这位名士是谁呢?”
张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麋威心中一动:
“莫不是江夏郡丞,杨仪杨威公?”
“正是此公!”
张裔抚掌道。
“杨威公曾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转投关将军,任襄阳郡功曹,再后则加入大王彼时的左将军府为掾史。”
“其人入蜀之前,在荆州的名位并不下于如今的潘别驾。”
“若他肯帮腔,加上潘别驾和我,那试问,江陵诸公,谁敢不听不从?”
麋威一想还真是。
而且杨仪那一嘴连刘备都受不了的阴阳怪气,一旦开了尊口。
除了邓芝这种君子和潘濬那种老登。
估计江陵真没几个“名士”能招架得住。
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一力降十会。
麋威:“然则杨公亦非常人也,我如何能说动他帮腔呢?”
张裔指着自己,似笑非笑道:
“你方才怎么说服我的,回去就怎么说服杨威公。”
又道:
“杨威公此人,性情狷狭,不好相处。”
“但其人嗜好做官,且是有所统领的‘实官’。”
“若能投其所好,那他反而比谁都更好相处。”
投其所好么……
麋威微微颔首,心中渐渐有了想法。
旋即辞别张裔。
……
翌日,麋威返回石城。
“都尉好大的胆子!”
一入郡府,尚未开口,杨仪就已经呛声。
“你不但违逆众议造坞囤船,甚至还想串联上下,颠倒黑白?”
麋威已经熟悉杨仪性情,并未被吓到。
不急不慢反问:
“我不过在城北屯兵数日,杨公怎知我作何打算?”
杨仪嗤道:“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若筑城垒,必先征发大量力役,又要伐木采石,以备版筑所需,更需要囤积粮谷,与行军作战相差仿佛。”
“若是修坞,则力役稍减,却必须额外囤积财货。因为造船或市船,需要与工匠商贾之流打交道。”
“而你近日既无大量征发,也未从城中邸阁大量取粮,倒是绢帛一类财货取了不少。”
“由此观之,你意在水利,不在山险!”
麋威闻言不怒反喜:“都说杨公有规划调度之才,今日观之,名不虚传!”
杨仪摆手道:“你再多溢美之辞,我也不会因你的臆想而违逆众议。”
麋威:“若我能让杨公得偿所愿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