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上尊号,大封赏
第122章 上尊号,大封赏
春去夏来。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
汉中王刘备率领群下来到成都武担山,正式即皇帝位。
这里必须多提一句。
建安二十六年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年号。
而是蜀中为了劝进的“正统性”而临时使用的年号。
甚至为此专门制作了一块被后世称为“黄龙甘露碑”的碑刻,用来纪念这个历史性时刻。
毫无疑问,李严没少在这件事上积极表现。
那么回到眼下。
随着刘备走完了过场,正式以“皇帝”尊号君临天下,改年号为“章武”。
群臣也都有了封赏。
不出意外,名为军师实为内相的诸葛亮,正式拜为丞相,假节,录尚书事。
这里的“丞相”却不再是汉初三公之一,后来几经更易最终成为虚职的“司徒”。
而是位在三公之上,握有实权的宰相。
假节和录尚书事,都是为了强化诸葛亮这位丞相的权威。
换言之,诸葛亮的名位,一跃为百官之首。
倒也无人不服。
诸葛亮之下,已经虚职化的三公只任命了两个。
其中司徒是许靖,跟原本历史一样。
而不一样的是,安汉将军麋竺,因功拜司空,同样位列三公。
这个任命倒是引起一些争议。
因为有人认为麋竺是因其子的功勋而上位。
但诸葛亮一句话就给顶回去了:
“群臣家中若有才俊如麋师善者,当举贤不避亲。”
“若所举者确实有才干,则举荐者亦有嘉奖!”
三公之后,则是位比三公的重号将军。
关羽,拜大将军,假节钺,领荆州牧,封解侯。
马超,拜骠骑将军,假节,领凉州牧,封斄乡侯。
张飞,拜车骑将军,假节,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魏延,拜镇北将军,督汉中,领汉中太守如故。
又照旧以赖恭为太常,黄柱为光禄勋,王谋为少府。
另拜从事祭酒何宗为大鸿胪,以彰显其筹划仪式的功劳。
其余九卿之位也都有所安排。
不过,正如三公在这个时代已经虚职化。
九卿在这时期,同样只能处理一些次要的事务。
真正掌握朝政实权的,还是尚书台。
尚书令此时是刘巴,无须变动,
只是名义上从汉中王的尚书令,升格为大汉尚书令,算是水涨船高。
其余朝臣守将,各有升迁调整,不一而足。
值得一提是吴懿和李严。
前者遥领了一个督关中的差遣。
算是借此展示了朝廷对关中志在必得的决心。
而李严则因进献祥瑞以及刻碑二事,升拜为“辅汉将军”。
依旧领犍为太守和庲降右督。
但其人跟关、张、魏等实权戍边大将一样,在地方守土有责,不能轻动,所以没来参与大典,只派了亲族或部下作为代表。
稍后自有使者前去拜授官职,发放赏赐。
至于王后吴氏册封为皇后,世子刘禅册封为皇太子,又选贤用能匡导东宫……这些理所当然的事,不必多提。
唯一值得多说一句的是,费祎因为麋威的举荐,直接跳过了东宫属臣这一环。
等当阳长任期满了,估计就能直升尚书郎。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进步”。
比如侍中廖立,依旧是原职。
而且因为侍中的权责全看皇帝给不给差遣,所以甚至都说不上水涨船高。
还有驸马都尉关兴和骑都尉马岱。
因为刚刚授官,且属于恩荫的类型。
所以同样没有额外升迁。
例外的是麋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