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饮食文化
张俊平拿了一张春饼,夹了一片鸭肉片放到春饼上,又夹了几根葱丝和黄瓜条沾了酱放到春饼上,然后卷起来,一口放进嘴里,吃的满嘴流油。
他这是在给师兄师姐,师嫂师姐夫还有师侄女们演示烤鸭的吃法。
演示完,张俊平才开口说道:“吃烤鸭就的这么吃才过瘾。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葱丝和黄瓜条,以及黄酱。”
因为人多,担心不够吃的,张俊平点了三只烤鸭。
这也是全聚德大师傅亲自出来给他们片烤鸭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张俊平一行人的穿着打扮,和土生土长的bj人不一样,有点见识的一看就知道,这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
这个年代,华侨非常吃香。
街头巷尾那些妇人们,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谁谁家,在国外的亲戚回来了,给带了多少东西,还给了多少钱这之类的八卦消息。
改革开放了,虽然饭店里已经不再张贴,不准随意打骂顾客,这样的标语。
但是,二三十年下来, 早已经养成的习惯, 你想让他们一下子转变过来,把顾客当成上帝,这很难。
不打你,不骂你, 已经很给你面子了, 还想怎么滴?
这真不是玩笑,也不是老郭相声里的段子, 而是八十年代初, 国营服务行业普遍的认知。
“这位爷,鸭子片好了, 您看这鸭架怎么给您处理?”老师傅客气的问道。
“师傅辛苦了, 剩下的鸭架,麻烦师傅给做一个椒盐鸭架,做一个鸭架汤吧!”张俊平站起来, 掏出软中华给老师傅递了一支烟,客气的说道。
“不麻烦,就这点手艺,全靠各位抬举!”老师傅接过烟,变得更加客气。
这位老师傅,身上带着老一辈的传统,人家给敬烟, 敬的不是烟,而是他的手艺。
这是对厨师最大的认可。
“小师叔, 难道这鸭架也有什么讲究?”罗念祖的儿子罗学礼好奇的问道。
“倒是没什么讲究,以前咱们国家贫穷, 物资紧缺,当然现在也不富裕。”张俊平笑着解释道:“以前物资紧缺,鸭架子虽然只剩下骨头, 但是因为填鸭本身油脂含量比较高, 所以剩下的鸭骨头里面也含有不少的油脂。
于是, 一些厨师和服务员, 就把客人吃剩下的鸭架子拿回家,把白菜和鸭架子放在一起炖一炖,就成了一道味道鲜美的荤菜。
后来, 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用鸭架子炖出来的菜却是很香。
于是鸭架子熬白菜就真的成了一道菜。
因为白菜含水比较大, 炖出来的菜更像是汤, 而且鸭架子熬白菜的汤也更好喝。
人们嫌弃鸭架子熬白菜不好听, 所以改名叫鸭架汤。
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一点, 鸭架汤用料也比以前更加讲究。
除了用白菜的常规做法,还有用枸杞、红枣等材料炖制的滋补鸭架汤, 这种汤比较适合女人喝。
另外还有更讲究的用猪肉、冬菇、干笋、干鲍做的汤。这种汤味道更加鲜美,只是价格比买一只烤鸭都贵。”
“真是长见识了!怪不得小师叔刚才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一个鸭架子都能做出来。”罗学礼感慨道。
对于, 罗学礼的小师叔的叫法, 张俊平还真说不出别的来,谁让罗学礼比张俊平还大两岁。
大家说说笑笑, 吃完午饭。
下午,张俊平又带着他们到清华大学和bj大学参观了一番。
从清华大学出来, 师兄罗念祖突然提议,要去张俊平的工厂看看。
张俊平一愣,随即明白过来,人家这是要称量称量他的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