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林浩,专业凑数,兼职读博
李教授微笑著向大家頷首,尽显大家风范。
张远又指向那位女教授:“这位是刘青教授,主要负责催化材料方向,刘老师课题组的文章发得又快又好,是我们的高產大户。”刘教授和蔼地笑了笑。
然后是那位髮际线堪忧的男老师:“这位是孙鹏飞副教授,负责计算材料学方向,我们实验室所有的理论计算都离不开孙老师的支持。”孙老师扶了扶眼镜,露出了一个技术宅特有的靦腆笑容。
最后,张远的目光才仿佛不经意地扫过角落,语速也快了半拍:“最后这位,是陈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
这个介绍短得有些敷衍,林浩甚至觉得张远在“金属材料”这个词上犹豫了一下,似乎不太確定或不太在意。而被介绍的陈默,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又迅速垂下,继续研究起桌面上的木纹,仿佛这场介绍会的主角不是他,而是那张桌子。
“好了,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吧。”王院士的声音洪亮而沉稳,他扫视了一圈在座的新生,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了大约一秒钟,像一台高精度的扫描仪。
当目光扫过林浩时,林浩感觉自己连呼吸都停滯了。
“今年的生源,都很好嘛。”王院士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看向李瑞阳,“瑞阳,你是常务副主任,你来给大家讲几句吧。”
“好的,老师。”李瑞阳教授清了清嗓子,脸上依旧掛著那標誌性的微笑,开始介绍实验室的光辉歷史、研究方向和未来展望。他的声音富有磁性,讲话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听得林浩这种学渣都忍不住热血沸腾,感觉自己即將投身於一项改变全人类命运的伟大事业中。
“……我们实验室,一直秉持著开放和协作的精神,”李瑞阳顿了顿,目光扫过新生们,“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大家最关心的,各位同学的具体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的分配问题。”
来了!正戏来了!林浩的耳朵竖了起来。
李瑞阳拿起一份名单,开始念:“苏晓月,你硕士期间在柔性电子器件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就继续跟著我,我们来挑战一下更前沿的神经形態传感器。”
苏晓月站起来,微微鞠躬:“谢谢李老师,我一定努力。”
“赵磊,你本科是nsu(南海大学)的,基础扎实,也跟著我,负责储能材料这一块……”
李瑞阳一口气念了好几个名字,几乎都是跟著他。被念到名字的学生,脸上都洋溢著被“天选之子”选中的光荣。接著,他又点了两个名字,分別分给了刘青教授和孙鹏飞副教授。
很快,名单上只剩下两三个人了。
李瑞阳的目光落在了林浩身上,他脸上的笑容似乎淡了一点,但语气依旧温和:“林浩,是吧?”
“是,李老师。”林浩赶紧站起来,像个等待审判的犯人。
“我看过你的材料,”李瑞阳推了推眼镜,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像小锤子,轻轻敲在林浩的自尊上,“硕士来自双庆科技大学……嗯,学校不错。硕士期间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材料化学学报》上,也很好。不过呢,你的研究背景和我们实验室的主流方向,比如光电、催化这些,匹配度不是很高。”
林浩的脸颊开始发烫。他知道,这是委婉的说法。直白点说就是:你学校不行,文章不行,背景不行。
李瑞阳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一个棘手的安排。他环顾四周,最终,目光落在了角落里那个一直没说话的陈默身上。
“这样吧,”李瑞阳的笑容又重新变得温和起来,仿佛做出了一个无比英明的决定,“陈默,你那边不是一直缺人手吗?林浩同学的动手能力,我看简歷上写得挺强的。就让他跟著你,帮你打打下手,做一下那个……『高熵非晶合金的力学行为』的课题吧。”
说完,他看向林浩,用一种鼓励的语气说:“林浩啊,陈默老师是我们实验室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虽然年轻,但学术思想很活跃。你跟著他,好好干,前途无量。”
林浩傻傻地站在那里,脑子里嗡嗡作响。他不知道那个“高熵非晶合金”是什么鬼,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李瑞阳教授在说出“动手能力强”、“打打下手”这几个词时,那温和笑容背后隱藏的一丝轻蔑。那感觉就像是,一桌子山珍海味已经分完了,最后,主人微笑著指著角落里一盘没人动过的凉拌苦瓜,对你说:“小伙子,我看你胃口好,这盘最健康的,就归你了。”
而那位被点名的“凉拌苦瓜”——陈默副研究员,从始至终都没有看林浩一眼。他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对著李瑞阳的方向,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然后又低下了头,仿佛刚才的分配与他毫无关係。
整个过程中,高高在上的王院士一直在闭目养神,似乎对这些具体的分配细节毫无兴趣。其他几位老师,刘教授和孙副教授,则在低头看著自己的手机,好像这一切都理所当然。
林浩默默地坐下,感觉自己像是被贴上了一个“退货待处理”的標籤,然后被精准地扔进了回收站。
原来,江北大学的“不错”,和二本院校的“不错”,不是同一个计量单位。原来,不是所有学生的热情都像那位志愿者学姐一样真诚,有的热情,是带著包装纸的。
他突然想起自己入学时在校门口的雄心壮志,不禁自嘲地笑了笑。
行吧。
我,林浩,江北大学博士生。
专业:凑数。
兼职:给一个自闭症晚期导师打下手。
课题:听名字就很凉的凉拌苦-瓜。
未来五年,感觉会……非常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