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灼灼地看著林浩。

“但是,我有一种预感,或者说,是基於我的一个理论模型的推测。”陈默的声音,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lm-101,这种由你亲手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多元化学环境和拓扑结构,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与眾不同的行为。”

“我推测,”他一字一句地说道,“在低温下,比如液氮温度,当大部分金属都因为『冷脆』而变得像玻璃一样不堪一击时,lm-101,反而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反常的『增韧』效应。甚至……甚至在微小的裂纹尖端,它会產生一种前所未见的『自修復』倾向。”

“低温增韧?自修復?”林浩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顛覆了。这完全违背了他所学过的所有金属学常识。

“对。”陈默的眼中闪烁著疯狂的光芒,“如果,我们能验证这个猜想,哪怕只是捕捉到一丝一毫的证据。那我们的工作,將不再是『更好』,而是『不同』。我们將打开一扇全新的、通往高韧性金属玻璃世界的大门。我们的文章,將不再是投给那些普通的专业期刊,它的目標,应该是《science》,或者《nature》。”

《science》……《nature》……

这两个单词,像两道惊雷,在林浩的脑海里炸响。他感觉自己浑身的血液都在逆流,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著恐惧和极度兴奋的情绪,攫住了他。

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和这两个代表著科学界最高殿堂的词汇,產生任何联繫。

“那……那我们要怎么验证?”林浩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两步走。”陈默迅速恢復了冷静,展现出了清晰的思路,“第一,进行宏观的力学测试。我们需要一套能在液氮温度下,进行拉伸或压缩实验的设备,来获得它在低温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看看它是否真的会『增韧』。”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陈默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我们需要在原子尺度上,亲眼『看』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藉助高解析度透射电镜(hrtem),最好是带有低温原位拉伸台的型號,来实时观察当微裂纹產生时,裂纹尖端的原子是如何运动的,它们是真的在『弥合』,还是只是我的幻想。”

听著陈默的计划,林浩的热血渐渐冷却了下来。他知道,这两步中的任何一步,都困难重重。

“老师,我们实验室……好像没有低温力学测试的设备吧?”他小心翼翼地问。

“没有。”陈默回答得很乾脆,“所以需要去公共测试平台,或者別的课题组借。”

“那……那台带有低温原位拉伸台的hrtem呢?”林浩问出了那个更关键的问题。

陈默沉默了。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地说道:“整个学院,只有一台。就在你们楼上,702教研室,李瑞阳教授的团队里。那是他们几年前,用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经费买的,是我们实验室的『镇院之宝』。”

林浩的心,瞬间凉了半截。

李瑞阳……他想起了那个在食堂里,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態,將他定义为“修理工”的张远,以及他背后那位笑里藏刀的真正主使。

让他去向李瑞阳的团队借用他们最核心、最宝贵的设备,去验证一个可能会顛覆行业的猜想?这无异於找一只黄鼠狼,去借它看守的鸡。

林浩看著白板上那宏伟的蓝图,又想到了现实中那些复杂的面孔。他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在象牙塔里,比科学难题本身更难解决的,往往是人心和资源。

他那通往《nature》和《science》的道路,似乎在起点处,就遇到了一堵高不可攀的、名为“圈子”的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