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先看看他的出山之作《那年知青,芳华正盛》”

文章在办公室传看:

“呀,这字体,咱出版社无人出其右。”

“这標题好,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悲痛,就是缅怀,就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指引。”

……

仅仅是標题,就引发一场辩论。

这这次除了副总编武永哲,还请来了最年轻的总编李存义。

其他人在辩论的时候,李存义在看文。

既然武永哲搞这么大阵仗,那说明这文章定然不是標题那么简单。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前半段引用一句诗句总结,雄赳赳气昂昂。

中段文章略显灰暗,以:“剎那芳华,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结束。

最后,作者以雨过天晴,询问天气,向知青朋友便传递信號:“抬头,太阳永远都在。”

並且问候道:“全国的同志们,你们今天的天气怎样?”

文章读完,李存义推了推老镜,没发表意见。

传阅给下一位,总编单独看,其他人可不讲究,一窝蜂围上来。

“嘖,深度,有深度!”

“大才,此子前途不可估量。”

……

一番吹嘘討论,文章发表是必然的,现在討论栏目专刊:

“蓝风铃,风铃,就用笔名怎样放?”

“就是不知道这风铃寓意著什么?”

武永哲这时候拍拍手掌,抿口茶,先装逼:“我还真问本人,这蓝风铃寓意。”

“他是这样说的,风铃草最常见的指代是温柔和纯粹,而蓝色的风铃草则表示永远的羈绊。”

“呵,还是个情种吶,这样的话,我觉得叫风铃比较好,蓝风铃狭隘了。”

最终,『风铃』期刊栏目定下了。

剩下的就是相应的负责人,编辑,主编……

关於是否能以特殊人才標准招录任援朝这一话题,討论了三天。

最终答案是:看结果。

报纸一经发出,最先引起警觉的就是广大青年,就像公车上的几位性情中人,当场诗兴大发,吟唱一首。

蓝风铃首次进入公眾视野,其独特文风深受大多数人喜爱。

有瑕疵是必然的,一些知青觉得应该详细失去的岁月,更悲痛的缅怀,为此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最引发关注还是返城后的境遇,这位蓝风铃同志只反映了问题,並没有解决问题。

但是它提出了:“拨云见日终有时,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放晴天,太阳永远都在。”

表达了对国家的无条件信任,相信问题终会解决。

一路上有人悲痛,有人激动,有人振奋,大伙討论著:“蓝风铃是谁?”

“不会是个五十岁的老爷子吧?”

“瞎说呢,我觉得肯定是年轻的知青,和咱们一样刚返城的。”

“说不定还是个年轻的女作家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