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超兄,看着天色阴沉,看来又要下一场大雨。钢铁厂的焦炭和铁矿砂堆场不能露天堆放,还需要建大棚遮风挡雨啊。”

“大帅请放心,如今的库房存有足够一个星期的炼钢原料,下一步生产出来的工字钢梁,将会优先用于建造堆场大棚。”“你们有计划就好,钢铁厂是整个铁山镇工业发展的龙头,上半年就要筹备第三套炼钢高炉设备的生产,争取在9月份投入使用。”

“大帅,能用得了那么多钢铁吗?”

“哈哈哈……尽管放心吧。造船厂使用钢铁的能力极强,三号高炉重点要生产优质中厚钢板,以满足造船厂迫切需求。别说区区几万吨钢板,再多也用得完。”

“既然有出处,那我也就放心了。”

吕振操虽然是一个极富才能的人,将兴旺发展的铁山镇打理的井井有条,但依然难免有些小家子气。

这也不能怪他,毕竟一下子新增几万吨的年产量,谁听着都有些头皮发麻。

全力组织生产没问题,可销售让他心中打不到底。

吕振操可不知道,造一艘铁船动辄需几百几千吨钢铁,几万吨钢铁压根不算个事儿。

冯国辉心里清楚他担心什么,却没有过多解释。

造船厂已经开始生产600吨级的沿海货船,先期由英国熟练船厂工人主导,主要是给华人为主的造船厂工人练手,第一艘铁轮船已经上了船台。

仅这一艘600吨的沿海货船,就需要耗用各种规格钢材约370余吨,大约一个半月时间建成。

2号船台的建造工作也在筹备中,很快也将上马一艘600吨级的沿海货船。

经过前期几艘货船建造的经验,很多华工学员就能够熟悉建造流程和工艺,慢慢独立出来,担负起更大吨位船舶的建造工作。

几个月后

一千五百吨和三千吨货轮的建造工作计划,将会陆续排入船台中,并将成为今后船厂建造的主力船型。

这些千吨级轮船建造,动辄消耗一二千吨的钢材,再加上一些桥梁构件的使用,轻松就可以消耗掉几万吨的新增钢铁产能。

海军方面近期从马六甲购入了几艘风帆货船,下一步将在风帆货船表面敷设薄铁甲,以达到较强的抗炮击损毁能力。

这是最快形成海上战斗力的方法,为此已经拨款32万银元,计划购置不少于5艘风帆货船进行改装。

普通的风帆货船出于成本考虑,船舷侧木板厚度较薄,往往使用一些较为便宜的红松之类的木料,耐久度和抗击炮火损毁的能力远不及军舰。

敷设铁甲后,防御力将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增涨。

在冯国辉的心中,始终担心英法等列强干预东印度群岛形势。

所以尽快增强海上军事力量,成为当前发展的又一个优先项,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今年的6月底至七月。

到那时

冯国辉希望敷设铁甲的风帆战舰能够加入海军,使得南洋海军拥有与荷兰皇家分遣队正面抗衡的实力,尽量避免海上航路被封锁。

如今,香料贸易和钢铁产品成为南洋军对外输出的两大拳头产品,下一步还有粮食,蔗,油料等农业产品,都会大量出口赚取贸易利润。

而是要求海军打通海上航道,避免对外贸易受到战争的影响。

冯国辉与吕正超镇长边走边聊,身后一大群人跟随,全副武装的警卫隔离神色兴奋的群众。

只要冯国辉挥挥手,便会引来一片的欢呼声。

现在冯国辉所处的是铁山镇下方的重工业区,以钢铁厂为核心,周边是一些钢铁厂的下游企业,什么铸造厂,翻砂厂,卷板厂之类的企业。

紧邻钢铁厂的预留土地上,正在大兴土木的建造二期厂房,埋设铁轨和修筑仓库和办公设施,为三号,四号高炉投产做准备。

钢铁厂门口的宽阔大道一直通到铁山镇内,沿途往来的骡马大车相当之多,是核心主干道。

那些粮食食品加工企业,例如米厂,榨油厂,厂,服装厂之类的轻工业都在铁山镇的上游,并没有混杂在一起。

当冯国辉视察即将结束的时候,与众人离开了卷板厂,正准备返回时。

看到几个长长的马拉重轨车满载着华裔新移民,沿着铁轨向铁山镇的方向行去。

那些华人新移民用好奇的眼神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很多人深情激动的互相交谈,铁山镇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奇。

很多镇上的居民看到这一切,都会心的一笑。

兴许在几个月前

他们刚到这里的时候,看着高大的厂房和整洁的街道也一样的激动和新奇,尤其那些让人眼缭乱的工厂,怎么样也看不够。

如今的新移民重复这一过程,他们只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因为铁山镇发展至今的一切成就,离不开本地居民们的辛勤贡献,他们就是这里的主人公。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