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以汉制汉
若有潮州在手,清军就能多一份保障。将来万一事急,可走潮州退入福建。
尚可喜官职在张存仁之下,资历不如张存仁。他虽是郡王,张存仁却不必在乎他的意见,说道:“大军刚刚攻克广州,得以稳定为主。郝尚久那边,还是应当恩威并施,不可逼之太急,免得他狗急跳墙。”巴山附和道:“我军首要之敌为赤匪,当务之急是进复粤西。潮州郝尚久那边,还是当以安抚为主。只要我军击败赤匪,郝尚久自然就会老实。”
张存仁老谋深算,可不像巴山这样乐观。前遭遇刺杀,足见两广民风剽悍,百姓桀骜不驯。粤东民富,百姓素来文弱。粤西民穷,俍兵、瑶侗能征善战,名声在外。李尔龙尚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刺,粤西岂不将更加棘手?
他虽未与赤军交过手,却被匿名揭帖所震惊,深知赤军气候已成。清军在广州周围有近十万人马,算上其他各地兵马,总人数不下十五六万。但里面充斥着大量的降军,还有郝尚久这种反复无常之徒。
清军真正堪战者,只有平南、靖南两藩两万人,巴山所统满洲八旗千余人马、江南绿营五千人马,另有江西、福建、河南等地绿营约两万人。
不说反攻粤西,广州周围就有不少明军,不肯投降。明朝两广总督杜永和率部逃往琼州,兵马相当可观;虎贲将军王兴驻扎汶村,与广州近在咫尺……
张存仁不敢在众将面前流露出丝毫的悲观情绪,遂收住心思,沉声说道:“请上谕。”
他随即离座下跪,其余人等紧随其后,黑压压跪成一片。一名虾侍卫从耳房中闪出,取出两封明黄色明发上谕,朗声念读。
第一则上谕,乃是对大小官员进行封赏。因攻克广州有功,上至张存仁,下至偏裨小将,都各有封赏。张存仁加封太子太保。尚可喜位至郡王,再往上封就只能封亲王了,特进长子尚之信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一等男兼云骑尉)。巴山进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番(二等男)。耿继茂则进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一等子兼云骑尉)。
满清早期官制混乱,官职与爵位混同。皇太极时期,为区分世爵与官职,改称世爵为满语。如一等总兵官,改称为一等昂邦章京,但官职与爵位仍然混同。到了顺治初年,多尔衮秉政,为彻底区分官职、爵位,改称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到了乾隆年间,满洲汉化程度加深,能习国语骑射者已经不多,乾隆干脆把满语世职改称为汉名,定精奇尼哈番为子爵。
在场众将面露喜色,互相交换神色,暗中庆幸不已。这一次,顺治为了笼络军心,封赏相当慷慨。上谕中特意暗示耿继茂,待收复粤东之后,便令他承袭靖南王爵。
第二则上谕同样令人振奋。原来,张存仁和洪承畴曾联衔向清廷上奏,请“选调堪战将兵以期剿抚奏效”。二人建议从陕西(包括固原、宁夏)、山西、辽东、河南、甘肃挑选四万精锐绿营,分发张存仁、洪承畴军前调用。
清廷调不出这么多精锐,把挑选范围扩大到京师、辽东、直隶、宣大、陕西、山东、河南、江南、江西、浙江、福建等省,不限于绿营。数量也大打折扣,削减至两万四千有零。为安抚张存仁、洪承畴,清廷又强调“其北直、山东、江浙腹里弱兵不得混入”。
根据上谕,满清调往前线的将领有虾侍卫张大元、王辅臣、正黄旗下李本深、刘忠,总兵刘芳名、高弟、胡茂祯、副将王平、高谦、高万里、张鹏程、李荣、张洪德,张国勋、刘应杰、范绍祖等。甚至有,“镶黄旗下替职闲官白广恩老病,不能领兵,随军前为招抚榜样”。
这些将领大体上是清军入关以后投降的明军和大顺军旧部。如李本深原是高杰的部将,刘忠曾被李自成封为平南伯。
八旗以满洲为主,其次为察哈尔蒙古,再次为汉军,汉军又以辽东将领为主。从这次调兵,不难看出清廷已经不能像入关之初那样,抽调八旗担任决战主力,只得加重以汉制汉的策略。就连亲信辽东将领也难堪大任,清廷只能从各地抽调绿营兵,且只能抽调两万多兵马,分派两个方向,简直杯水车薪。
尽管这样,众将依然欣喜不已。其中提及的不少人,王辅臣、刘芳名等皆为名将,骁勇善战。清廷调他们到前线作战,无疑是件好事。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