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三代白身这一条,在很多官员看来并不合理。

因为他们的子侄,很明显不符合这一条。所以对皇帝提出的条款,他们提出异议。

礼部右侍郎、太常寺卿李标道:

“前宋特奏名进士,是给多年不录者加恩。”

“陛下给四十岁以上举人开恩科,臣等无有异议。”

“但是祖上三代白身之人,又有何等功劳,同样得到加恩?”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臣子纷纷附和,他们认为皇帝定的这一条不合理。

甚至有人提出给祖上当官立功的举人恩科资格,这样更合适些。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言论,眉头慢慢皱起。待他们都表达意见之后,声音冰冷地道:

“卿等都如此说,是忘了南北榜案吗?”

“当年太祖为何问罪,会试又为何分南北中三卷,诸位都不知其中原因吗?”

这番话语,让很多理直气壮的朝臣,顿时悚然一惊。想到了洪武末年,那件影响全国的大案。

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的“刘三吾舞弊案”,究竟是不是舞弊,还是两说之事——

当年北方士子的水平,确实考不过南方人。出现全是南方人的情况,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所以这些人心里,是为刘三吾喊冤的。甚至觉得太祖皇帝都心知肚明,所以对刘三吾做出的戍边处罚,根本就没执行。

建文皇帝登极后,更是把刘三吾复职,让他主持图书修撰。

所以南北榜的事情,根本就是为了安抚北方士人。

如今,皇帝拿南北榜案,和祖上三代白身这个条款相比。很多人顿时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不寻常:

『南北榜案,是为了安抚北方士人。』

『陛下给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恩科资格,是为了安抚他们?』

这个用意,在皇帝点出之后,顿时就有很多大臣想到了。温体仁早就决心依附皇帝,此时当即出言:

“陛下之策极是!”

“出身贫寒的举子,确实需要优待。”

“他们读书的条件更差,甚至只能从藏书之家借书笔录。能考到会试的举子,才能远胜常人。”

“这些人做官的能力已经足够,陛下开设恩科,正可任用他们。”

将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和贫寒举人挂钩,这让很多出身贫寒的官员心有戚戚,想到了自己当年辛苦应试的事情。

皇帝能感受到他们的苦楚,开设恩科加以优待。自己应该支持,而不是在朝堂上反对。

所以,在温体仁这个礼部尚书发言后,很多官员心中,开始支持皇帝——

这样体恤士子的好皇帝,他们应该支持!

吏部左侍郎杨景辰,听着温体仁只是凭借这番话,就开始扭转朝堂局面。心中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知道自己也要发言。

在他心中,早已把自己视为当今皇帝的张孚敬,甚至在年前提出了人人站队的建议,得到皇帝嘉许。

只是到了年后,随着温体仁、钱谦益、刘宗周、徐光启等人陆续进京,他发现自己的地位在下降。

皇帝很久都没有和他私下谈事情不说,策略也不是他说的用厘正祀典人人站队。而是用更高明的重制礼乐,吸引了所有朝臣的注意力。

现在,刘宗周、钱谦益两人,明显在成为皇帝的新谋主。皇帝想用他们两个人,为大明重制礼乐。

他这个吏部左侍郎,在忙完二月选官的事情后,陡然发现自己虽然做了很多事,地位却在下降。对皇帝的重要性,已经不如以前——

温体仁这个擅长迎合皇帝的礼部尚书,现在看起来都比他受信任。

所以杨景辰思索之后,同样出言说道:

“科举之设,本就是为了抑制门阀世袭官位。”

“陛下加恩祖上白身的举子,此为应有之义。”

代表所在的吏部,同样赞同此事。

在这件事上发言权最大的礼部、吏部都表态了,其它部门的意见,自然无足轻重。

更别说刑部尚书苏茂相、工部尚书薛凤翔,都是效忠皇帝的。他们同样出言迎合,赞同这件事情。

朱由检看着他们的表现,心中很是欣慰。知道自己对朝堂的掌控已经达到了一个层次,很多事情都能顺利推进。

所以,他很快以大臣赞同为名,定下这件事情,又问佥都御史刘宗周:

“刘先生负责重制礼乐,自然包括亲族的事情。”

“先生以为,祖上三代是哪些人?”

刘宗周对于优待贫寒士子是赞同的,毕竟他就是安贫乐道的表率,怎么会反对这种事。

听到皇帝询问,他在斟酌之后,说道:

“臣以为当是同族中的三服,有曾祖、祖父、祖父的兄弟、父亲、父亲的兄弟。”

“其余亲属即使不是白身,也不影响恩科资格。”

这个说法,明显将父祖之外的叔伯,也包含了一些。

但是在大明的人看来却正常,因为在他们的概念中,这些人就是一家人。

皇帝说的祖上三代白身,显然要包含他们。

朱由检思索了一下,觉得有这些亲属当官的人家,显然是个大家族。对他们做出限制,符合自己目的,所以赞同地道:

“先生所说极是,就以祖上三服亲属,作为祖上三代的定义。”

“只要这些人没有获得功名或当官,就允许他们参加恩科。”

“其余举人在四十岁以后,才有恩科资格。”

和群臣交流一番,终于把恩科的参与人员定下来。

不过这个时候,李标又提出一个问题,说道:

“前宋特奏名进士,有时甚至多于正奏名,以至有冗官之祸。”

“臣以为恩科也当控制人数,不能全部录用。”

这话说得有理,让很多官员纷纷附议。毕竟他们的子侄不能参加恩科,当然要限制一下人数。防止恩科出身的进士太多,抢占其他人的官位。

所以他们纷纷要求,恩科进士只能授与四五甲,而且数量不能多,不能多于明法科明算科。

对他们这些要求,朱由检没有完全否定。因为大明对进士实在太优待,他也不想得到进士功名的人太多。

但是让贫寒举子当官、缓和社会矛盾,又是一件大事。所以他思索之后,提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