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感言
责编通知,《父亲的土地母亲的河》要上架了,颇有一番感慨。
作为一名六零后,如同当年心怀忐忑地敲开文学月刊编辑部的大门,两年前也是跌跌撞撞地闯进网文世界。
很怀念八十、九十年代。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开放包容的年代,是一个纯情而讲理想的年代,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年代。年轻人几乎人手一本文学刊物,如同当今人手一部手机一样。
对于青年文学爱好者来说,编辑部的大门是神圣的庄重的难以叩开的。有幸得到地方文联的扶持,有幸结识了几位认真负责的编辑。他们以培育新人为己任,甘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在这本书中,塑造了一位编辑赵广志老师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对帮助过我、扶持过我的文联老师和编辑老师的深深敬意。
文学带给我欢乐和收获,也带给我痛苦和遗憾。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吧。
大约是在九十年代初,在一家地方电视台上,偶然看到一档访谈节目,一位抗战老兵寻找当年的部队。
抗战时,这名老兵是个班长,一次奉命带领全班阻击日军,掩护全连撤退。连长跟他约定,连队撤到安全地带,吹一声长号,他就可以带领全班撤出战斗。
结果,全班打到只剩下他一个人,也没听到那一声长号。按时间估计,连队早该撤到安全地带。他擅自撤出战斗,却发现整个地区已被日军占领。不得已,他脱下军装,化妆成老百姓,四处寻找部队,一直无果。
直到解放后,他仍在不停地寻找当年的部队。他只想代表牺牲的全班的战士问问连长,是不是跟本就没打算吹响那一声长号,是不是有意放弃他的那一个班的战士。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对,只不过由抗战时期变成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班变成一个连。
当时,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写作素材。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写成小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